费孝通经典作品集(套装共8种12册)_AZW3_MOBI_EPUB_费孝通

内容节选

四、不令人服输的成功 在英国,你在私底下打听老太太们,刚才碰着的那位客人是谁时,她会一联串背出那位客人好几代祖宗的名字来。你如果是个外客,不熟悉这些名字,她会极耐烦地好像念名人传似的罗苏很长的时候——这是个家世社会。说明了祖宗也就等于介绍了那位客人了。在美国,很少遇见过这种情形,偶然在新英伦的区域里有一点遗风,但是很少人对于别人的祖宗有兴趣的。他们介绍一位不相识的客人时,你常会听见他们说:“这位是畅销书的作家。”“这位是某某小镇里的网球锦标。”如果那位客人还是学校里的学生,“这位是某校的优级学生”,或是“级际球队比赛选手”。畅销书,锦标,优级学生,选手等都是和同业,同行,同级中比较出来的杰出者——这是个竞争社会。 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做父母的人担心着自己儿女落后。怎样能保证儿女们不落人后呢?他们很认真的依学校里的报告单去报酬或责备他们的儿女。在父母们看来,只有儿女在他们的同班中能保持优级的地位,儿女的前途才有把握。这方面说来,美国真是个十足的科举社会,孩子们对于考试从来不敢疏忽的。科举得到功名,考试得到父母的爱。我们这些受过美国版的教育的人不难明白“分数疙瘩”的作祟。到现在我离开学校已经近十年,但是半夜里还是常常会被考试不及格的梦所惊醒。在中学里教我英文的老师曾告诉我:当他考完最后一次算术时,曾点了蜡烛,烧了炷香,送走这苦了他多少年的鬼,他把算术书都烧了。我不知道这应否称作“教育”,但这是个“制度”无疑。这“制度”是从美国社会背景中产生出来。我们中国孩子却也在受这份罪,虽则科举据说是已经废了。 “分数”是什么呢?我做了几年教员,批过不少卷子,实在还是无法回答这问题。有一次我请教美国的一位念教育的朋友。他解释给我听:数目是比较出来的,尺寸是长度的比较,分数是成绩的比较。这一点我是明白的,但是成绩的尺寸标准在那里呢?我这位朋友也是位统计专家,他毫不迟疑地告诉我:学生的成绩是有差异的,形成一个“常态曲线”。标准就是中数,也就是及格,凡是比中数高的,分数也高。我听了说:这样说来每级必然有不及格的了。他点点头。在美国一班学生如果全体及格,那是老师马虎,不对。在认真的老师手下当学生必然有四分之一不及格。 美国的教员们也许多数接受这个看法的,至少有很多觉得这才是公允、客观、甚至有人说是科学化。有一个孩子在班里常常考不好,回家受父母的白眼,听见邮差送报告单来,吓得饭都不敢出来吃。后来病了。他停学了几个星期,换了一个班上课。他不但没有因为旷课而受到损失,反而分数突然好了。他父母高兴得很。原因是他这个班上的学生程度低,并不是他自己病后变得聪明或努力了。——这一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教育家的注意。在美国,所谓成就还不是“相对的”“客观的”?孩子们的家长默许这种考试制度的合理,而且依“考试”结果来决定应当给孩子多少“父母之爱”。 考试是发生在同班里的。不是在一班里的就没有同一的标准。在上边所举的例子里看得很清楚。在不同班的人中如果进行竞争,问题就复杂了。这复杂的情形就发生在不同年龄的兄弟或姊妹之间。他们都要得到父母的奖励,报酬,和爱。父母怎样去分配呢?在我们中国,父母对儿女的亲疏,所谓偏爱,是依长幼次序的。贾母这样老了还要在笑话中说出不要认为她偏心的话。同时,我们在兄弟间的权利上也是以长幼为序的,长者在前。我们从小就听惯了孔融分梨的故事。小弟弟在母爱上多得一些,在物质上少得一些。——这是以身份决定同胞间高下的办法。没有竞争,有习惯的成法可据。 在美国这种竞争社会里,从小在家里就奖励竞争。如果兄弟或姊妹间在同一标准上竞争,问题简单得多;可是同胞间年龄有差别,这种竞争除了男子的气力和女子的美貌外是行不通的。于是发生了间接比赛了。他们各人以他们在自己班里的地位作比较的筹码。老二在初小里得八十分就算比老大在中学里得七十分为强。这种以不同性质,不同场合里获得的分数来比较,会使比赛者觉得太不公平的。于是发生了美国社会里同胞间很别致的嫉妒心理。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父母的严厉监督之下,不准用手抓菜,不准赤脚走路,他得赶上他同年的孩子们的标准。可是他眼前就有个不适用同一标准的小弟弟,张着嘴有人喂他,坐在童车里有人推着跑,而且因为他长得胖,会笑,而受着父母的称赞。哥哥的心里就会养成着对于标准较易的成功者的嫉视。这个心理发生在很幼的年龄,一直在不同标准的竞争中滋长,在美国人的基本性格上铸下了一个烙印。 美国人瞧不起家世,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家世,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成功的人物大多不倚靠家世,至少有一部分是受了这种心理的影响。他们心眼里有个不像自己一样费了劲就能得到母亲说声好的小弟弟。这种不费力而成功的,虽则成功了,被人称赞了,报酬大了,却不能使没有成功的人服输。没有凭借,白手起家的才算奇罕,才能成为美国式的英雄。好汉是要苦出身的。 美国有一种极受听众欢迎的广播节目,叫“知......

  1. 总目录
  2. 江村经济
    1. 信息
    2. 总序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著者前言
    4. 致谢
    5. 第一章 前言
    6. 第二章 调查区域
    7. 第三章 家
    8.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9.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10. 第六章 户与村
    11. 第七章 生活
    12. 第八章 职业分化
    13. 第九章 劳作日程
    14. 第十章 农业
    15.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16. 第十二章 蚕丝业
    17.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18. 第十四章 贸易
    19. 第十五章 资金
    20.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21.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22. 出版后记
  3. 乡土中国
    1. 信息
    2.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重刊序言
    4. 乡土本色
    5. 文字下乡
    6. 再论文字下乡
    7. 差序格局
    8.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9. 家族
    10. 男女有别
    11. 礼治秩序
    12. 无讼
    13. 无为政治
    14. 长老统治
    15. 血缘和地缘
    16. 名实的分离
    17. 从欲望到需要
    18. 后记
    19. 出版后记
  4. 乡土重建
    1. 信息
    2.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4. 乡村·市镇·都会
    5. 论城·市·镇
    6.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7. 基层行政的僵化
    8. 再论双轨政治
    9.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10.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11.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12.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13.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14.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15.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16. 节约储蓄的保证
    17.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
    18. 出版后记
  5. 生育制度
    1. 信息
    2.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代序 派与汇
    4.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5. 第二章 双系抚育
    6.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7.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8.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9.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10.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11.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12.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13.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14.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15.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16.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17.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18. 第十五章 续绝
    19.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20. 出版后记
  6. 社会调查自白
    1. 信息
    2.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前言
    4. 一、引子
    5. 二、社会调查概述
    6. 三、民族调查
    7. 四、农村调查
    8. 五、家庭调查
    9. 六、小城镇调查
    10. 七、知识分子和智力资源调查
    11. 八、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
    12. 出版后记
  7. 重访英伦
    1. 信息
    2.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留英记
    4. 重访英伦
      1. 行前瞩望
      2. 途中
      3. 拉斯基教授没有败诉
      4. 英雄和特权
      5. 煤荒
      6. 为了下一代
      7. 悼爱玲·魏金生
      8. 访堪村话农业
      9. 不愁疾病
      10. 从《初访美国》到《重访英伦》
    5. 《工党一年》译者序
      1. 出版后记
  8. 美国与美国人
    1. 信息
    2.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3. 旧著重刊前言
    4. 初访美国
      1. 一、人生的另一道路
      2. 二、贫困的早年
      3. 三、自由之邦的传统
      4. 四、年轻文化的前途
      5. 五、幸福单车的脱节
      6. 六、机器和疲乏
      7. 七、劳资的鸿沟
      8. 八、关于华侨
      9. 九、文化的隔膜
      10. 十、老而不死
      11. 十一、鬼的消灭
      12. 十二、男女之间
      13. 十三、眼睛望着上帝
      14. 十四、民主的沉睡
      15. 十五、平民世纪在望
      16. 十六、经济的修正
      17. 十七、余笔
    5. 美国人的性格
      1. 一、美国在旅程的尽头
      2. 二、在记录与起码之间流动着
      3. 三、有条件的父母之爱
      4. 四、不令人服输的成功
      5. 五、猜不透上帝的意志
      6. 六、蛮一点,孩子!
      7. 七、道德上有个毒刺
      8. 八、原本是负了气出的门
      9. 九、后记
    6. 访美掠影
      1. 一、释题代序
      2. 二、颠倒了日夜
      3. 三、两个“皇后”的下场
      4. 四、车、油、路的三位一体
      5. 五、城乡对流、南北对流
      6. 六、地道车和“涂抹”
      7. 七、家务机械化
      8. 八、殷实之家
      9. 九、新型市场
      10. 十、能源危机
      11. 十一、电子系统
      12. 十二、斗智的世界
      13. 十三、一种新的社会纽带
      14. 十四、博闻强志的电脑
      15. 十五、应用压倒理论
      16. 十六、黑人问题
      17. 十七、民族拼盘
      18. 十八、美国的华人
      19. 十九、出路总是会找到的
      20. 二十、信心危机
      21. 出版后记
  9. 杂写集
    1. 信息
    2. 杂写集 甲集
      1.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2. 一夜过了一夏
      3. 在世界中心之外
      4. 这是好运带来的吗?
      5. 翻过这不光彩的一页
      6. 尽是他乡之客
      7. 政治上的启蒙
      8. 龙胜猕猴桃
      9. 英伦之行
      10. 忆《少年》祝商务寿
      11. 故乡养兔
      12. 缅怀肯尼雅塔
      13. 老人守则刍议
      14. 悼福彭
      15. 潘、胡译《人类的由来》书后
      16. 学历自述
      17. 题记
    3. 杂写集 乙集
      1. 四上瑶山
      2. 《瑶族风情歌》序
      3. 脚勤
      4. “严伊同学”
      5. 怀念母校
      6. 我看人看我
      7. 《美国和美国人》旧著重刊前言
      8. 知识和知识分子
      9. 人才从何而来
      10. 余热可贵
      11. 曾著《东行日记》重刊后记
      12. 家乡的凤尾菇
      13. 农民要买汽车——给《小城镇建设探讨》的编辑同志的一封信
      14. 反里口占
      15. 再谈猕猴桃
      16. 《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序
      17. 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迈开社会学研究的新的一步
      18. 南行感赋
      19. 后记
    4. 杂写集 丙
      1. 武夷曲
      2. 访日杂咏纪实
      3. 能登三日记
      4. 乡情脉脉话酒肴——漫话徐海佳肴名酒
      5. 旅途吟唱
      6. 两篇文章
      7. 一项新的事业
      8. 退休与智力扩散
      9. 统一繁荣 求同存异——祝贺中英香港问题协议
      10. 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11. 《社会学概论》前言
      12. 《生育制度》日译本序
      13.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14. 《重访英伦》重刊前言
      15. 朱著《乡村工业与小城镇》序言
      16. 旧话相应——《柳无忌散文选》书后
      17. 迎新枝[3]
      18. 善本·名画·集邮册
      19. 小测验——对教育改革的意见
      20. 速不忘稳
      21. 挖穷根 破迷信
      22. 港胞三愿
      23. 群言集锦:工资和物价
      24. “重放光彩”
      25. 认识政协
      26. 清明寄语
      27. 实现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28. 办学要讲效益
      29. 谢幕语
      30. 《小记》后记
    5. 杂写集 丁集
      1. 念抗日胜利者
      2. 悼愈老
      3. 海南曲
      4. 知识分子要做“二传手”
      5. 要继承和发扬学以致用的传统
      6. 喜马拉雅山,还是独秀峰
      7. 提高师资水平是克服学业负担过重的关键
      8. 开发智力 为虎添翼——写在乡镇企业厂长经营管理函授班开学之际
      9. 重视培养人才是加强乡镇企业管理的关键
      10. 说草根工业
      11. 江村五十年
      12. 《怎样办好乡镇企业》序言
      13. 为了实现终身的理想——寄语《家庭》读者
      14. 一段文字因缘——我和《新观察》
      15. 谈写作 答客问[2]
      16.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自记
      17. 港行漫笔
      18. 甘南行
      19. 闽江口速写
    6. 杂写集 戊集
      1. 英伦曲
      2. 洞庭纪游
      3. 保安三庄
      4. 游青海湖
      5. 温州一瞥
      6. 闻香已醉 未品先酣——洋河写酒
      7. 盐城藕粉丸子
      8. 撒拉餐单
      9. 访日记吃
      10. 重刊潘译注《性心理学》书后
      11. 《民族研究文集》自序
      12. 《花篮瑶社会组织》重版前言
      13. 《社会学文选》自序
      14. 《云南三村》序
      15. 《山水、人物》自序
      16. 《中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序
      17. 读布热津斯基的几本书
      18.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赞
      19. 旅途读巴金《随想录》
      20. 忆乱思定 良药苦口
      21. 纪念《文汇报》的女将
      22. 群言拾谈
      23.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24. 电视和精神素质
      25. 怎样看待离婚率上升
      26. 政治体制改革答记者问
      27. 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持
      28.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29.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