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需要音乐_AZW3_MOBI_EPUB_[英] 尼古拉斯•库克
内容节选
第一章 当下的音乐 一起变老 用谷歌搜索“音乐”一词,在所有9 690 000 000个查询结果中,你可能会看到图1和图2。这两幅图片中的哪一幅才是音乐呢?音乐是一项活动,是人们所做的某件事,还是一种产品,人们制作的某种东西?在西方(“西方”是个有问题的术语,我用它是指大概的欧洲、美洲以及更大范围的英语世界)长期以来都有一个传统,认为音乐更多的是一种产品,而非一项活动。直到20世纪晚期,音乐教育家克里斯托弗·斯默为了恢复平衡,生造出动词“樂”(musicking),以确切指代这项活动。然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曾说道,如果在演出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 7)的时候音乐厅被烧毁,这首交响曲本身并不会不复存在,其言外之意便是,音乐存在于两个层面之上或是两个平行世界之中。作为产品的音乐并不与时间和空间绑定,但作为活动的音乐却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 你或许会把音乐称为时间的艺术,或许在所有文化实践中,它与时间的关系最为亲密。在爵士乐的集体即兴演奏中,音乐家们(多多少少)会随着演奏过程编造出音乐,他们通过不断地互相聆听来做到这一点。但不只是爵士乐,在任何音乐传统或是种类中,集体“作乐”(making music)[1]都是在即刻间进行互动的艺术。瓜奈里弦乐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阿诺德·斯坦哈特曾谈到他第一次在弦乐四重奏中演奏的经历。他和三位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的同学被布置了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四重奏K.387〔编号缩写K代表编撰了权威莫扎特作品目录的路德维希·冯·克歇尔(Ludwig von Köchel), 387是他给这首四重奏编订的序号〕的演奏作业。乍看之下,斯坦哈特的声部简单得有些荒谬——他已经掌握了精湛的技术——但几分钟之后他的想法就变了。 图1 瓜奈里弦乐四重奏〔Guarneri Quartet,阿诺德·斯坦哈特(Arnold Steinhardt)在最左〕 图2 莫扎特《G大调弦乐四重奏》K.387的开头部分,由德国莱比锡(Leipzig)的布莱特科普夫与哈特尔出版社(Breitkopf & Härtel)于1882年出版。这是一系列出版于19世纪末的乐谱版本之一,那时候这些作品已被视为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出版它们是为了让它们以权威且永恒的形式展现于世 重奏一片混乱,我们全都错过了提示(cue)……如果这是如此简单的音乐,为何我还会磕磕绊绊,发出拙劣的声音,连简单的节奏也这么难以做到? 谱上的音乐只是一个音符接着一个音符的简单续进,但演出时,这原来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织满提示,需要演奏者们仔细聆听并立即回应。在表演中,时间是动态的、弹性的、据情况而定的:时间流动是快还是慢似乎取决于音乐。不仅如此,时间还具有社交性。通过表演者之间的互动,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观众之间都共享着相同的音乐时间。一言以概之,他们就音乐实践进行协商。若要跟上时间,方法并不是坚守你自己的拍子,并寄希望于让其他人顺从你,而是倾听重奏中的每一个演奏者。你要适应他们,同时他们也适应你。这就是为什么在爵士乐和弦乐四重奏中,你能说出的最糟糕的就是,他们没有聆听。正是这种关系之网制造出音乐的时间。 如果你思考时间,那么你就几乎肯定会思考音乐。奥地利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他在1951年的著述中提到“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比较了时钟时间与我们经历音乐的时间,前者中的每一秒都是相同的,一分钟即一秒钟持续60次的长度,而后者则是动态的、协商的,通过社交产生的。舒茨所说的话预见了下一个十年中的嬉皮士语言:“表演者与听众互相‘谐调’(tuned-in),他们处在同样的流变之中,在音乐持续的过程中,他们一起变老。” 关于这个问题,引人注目的回响来自两位当代的英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哈勒姆(Elizabeth Hallam)和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他们讨论了相互关系,“通过这种关系,随着(人们)一起变老,他们持续地参与到彼此的形成(coming-into-being)之中”。我们在这种具有社交性的共享时间里度过我们的人生。他们认为,这种时间更像是“生长着,从其前进着的尖端生发而出的,而非扎进土地的树根或是蔓生植物”。人们把自己的人生想成某种地图,他们在图上绘出自己的行进轨迹,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回望过去,未来也躺在某处。但现实中的人生并非如此:未来并不只是在某处等着被揭露出来,当它到来时,我们正经历着其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不断地前行,进入某个未知的未来,竭尽所能地也就是即兴......
- 致谢
- 译者序
- 中文版前言
- 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当下的音乐
- 一起变老
- 知情与演奏
- 作为政治行动的音乐
- 第二章 用音乐思考
- 作为文化的音乐
- 为了聆听而书写
- 音乐实验室
- 第三章 在场的“过去”
- 表达自我
- 声音中的纪念碑
- 超越作者身份
- 第四章 音乐2.0
- 音乐、技术、生活方式
- 数字参与和音乐风格
- 出售声音
- 第五章 全球化世界中的音乐
- 音乐与全球化
- 世界音乐
- 最后的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插图信息
-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