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白走的路_AZW3_MOBI_EPUB_刘心武
内容节选
我接触到的夏志清 我多次向读者们推荐阅读林斤澜,我觉得我们作家要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把一些被大家忽视但实际上非常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告诉大家,使这些作家和作品的光芒能够照射得更远。我之所以愿意为林大哥这样鼓与呼,是因为曾受到一个人的启发,那就是夏志清。 夏志清是一个已经去世的学者,生前从中国台湾移居到美国,他后来的事业成就基本都是在美国达成的。他在1961年出版了一本英文学术著作,名为《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美国各个大学的东亚语言文化系课程讲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时候都没有教材,夏志清在此背景下接受了一笔基金赞助,写成了这样一本书,最后成为美国各个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必用的教科书。 这本书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陆续在台湾和大陆出版中文版,译者名叫刘绍铭。中文版发行以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现在咱们谈中国现代文学,言必及张爱玲,她简直成了一个文学女神,而第一次对张爱玲的文学价值给予极高评价并向世人推广的人,就是夏志清。可以说,没有这本书,张爱玲出不了那么大的名。大众对张爱玲的研究,包括对沈从文的研究,对钱锺书的长篇小说《围城》的研究,其源头就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关于这本书的争议,这里我不参与讨论,我只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向夏志清先生学习一点,那就是能够理性对待一些原来被淹没、被抹杀的作家和作品,仔细地分析出其独特的价值,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结果,使这些作家和作品大放光芒。 我和夏志清先生有过交往。 1987年我第一次到美国去,那个时候,纽约的一些文化名流在唐人街找了个餐馆,为我洗尘。当时去了很多从中国移居美国并且发展得很不错的人士,比如唐德刚先生,大家在一起交谈,可是夏志清先生没有出现。他没出现我觉得很正常,他是有名望的前辈,他有他的人际交往上的自由。当然,我心底还是很希望见到他的。 没想到,聚会结束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夏志清先生的秘书给我打来的,说夏先生想跟我见面,单独见。我很高兴。 后来我才知道他之所以不参加那次聚会,是因为当时他和唐德刚先生之间有点小过节——两个老头合不来,所以唐先生去了,他就不去。 他的秘书安排我俩在纽约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见面。夏志清先生挺有趣的,见面以后,他不让秘书在一边陪着,就我们俩面对面地吃着东西聊天。因为是第一次见他,我给他带了个礼品,是我专门带到国外准备送给国外的友人的。我一般都会带一些有中国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如蜡染的布、布老虎、泥人等,当时我给夏先生带了一个锡做的挂在门上辟邪的工艺品,用盒子装着。他接过去打开一看,立刻来了一句:“我最讨厌这些迷信的东西了。”这给了我当头一棒,不过也让我觉得他这个人好直率,真性情。 我当时就脸红了,特不好意思,忙说:“真对不起,我不知道您讨厌这些。这是我在小镇上从那种在家门口摆摊的妇女那儿买来的,是手工制作的,我以为是一个很有趣的民间工艺品,没想到它迷信的一面。” 他本已把那个盒子往我这边推过来了,听了我的解释,又一手抓了回去,说:“这样啊,那行,我收下吧。” 这是我和夏志清先生初次见面的一个小插曲。那次我跟他讲了讲国内文学界的情况以及我自己的写作情况,他没多说他的情况,也不用多说,因为他是一个名人了。 2006年我第二次去美国,此时他和唐德刚先生已经和好了,在为我准备的洗尘宴上,两人同时出现了。这两个人跟老小孩似的,挺有趣。 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的那天上午,夏先生来听,坐在头排,正对着讲台。讲完后我趋前感谢他的支持,他说下午还要来听,我劝他不必来了,因为所有来听讲的人士,都可以只选一场来听,一般听众是要购票入场的,一场20美元,有的只选上一场或只选下一场,两场全听,其实还是很累的。但下午夏先生还是来了,还坐头排,一直全神贯注。 他不但专注地听我这样一个没有教授、研究员、专家、学者身份头衔的行外晚辈演讲,还几次大声地发表感想,像看京剧一样频频为我喝彩。我觉得他认可了我的论点,在赞扬曹雪芹从政治层面升华到人类终极关怀层面的写作高度。 后来不止一位在场的人士跟我说,夏志清先生是从来不乱捧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贯吝于赞词,他当众如此高声表态,是罕见的。夏先生对采访的记者表示,听了我的两讲后,他会读我赠他的两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并且,我以为那是更加重要的——他说他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 到哥大演讲,我本来的目的,只不过是唤起一般美国人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初步兴趣,没想到来听的专家,尤其是夏先生这样的硕儒,竟给予我如此坚定的支持,真是令我喜出望外。当然,我只是一家之言,夏先生的赞扬支持,也仅是他个人的一种反应。 下午讲完以后,主办方安排我跟夏先生共进晚餐,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一家餐馆。参加晚餐的人很少,就几个人,我得以跟夏先生比较充分地交流。我跟夏先生汇报说:“您那本《中国现代......
- 世间没有白走的路
- 序
- 第一辑 陪我长大的他们
- 神圣的沉静
- 一床被子
- 一盒如意膏
- 高处的药匣
- 免费午餐
- 我的彭娘
- 一场五分钱的电影
- 王府喉掸
- 第二辑 握过他们的手
- 茅盾关注我的成长
- 怀念恩师周汝昌
- 老诗人严辰
- 我和冰心的交往
- 失画忆西行
- 女评论家李子云
- 文兄从维熙、邵燕祥
- 汪曾祺一度想写的小说
- 我接触到的夏志清
- 听郁风聊画
- 我与吴祖光
- 十六朵玫瑰
- 我与丁玲及《杜晚香》
- 为家乡向启功求字
- 大甜桃儿
- 第三辑 这就是生活
- 手捻陀螺
- 果袋婶
- 框住幸福
- 抱草筐的孩子
- 喜鹊妈妈
- 狸狸的来历
- 在巴黎宠物墓园读诗
- 话堵话
- 为你自己高兴
- 美与完美
- 悲欣交集是人生
- 皱皮苹果
- 一道金光
- 看倒影
- 远香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