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_AZW3_MOBI_EPUB_【美】詹姆斯•霍利斯

内容节选

一个人前半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40]。每个人都知道,有的人从未真正离开过家。这个人可能如字面意义所说,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彼此照顾;这个人也可能和父母住在同一个社区,或者远在千里之外,但依旧受父母的控制。在心理上没有与父母分离,仍然跟他们捆绑在一起。这些人前半生的任务是未完成的。 未获得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会困扰并阻碍个体后半生的发展。要为第二个成年期做准备,不仅需要与父母保持地理上的分离,我们还必须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就够了,而是说我们要感受到任务的挑战,并在完成任务时感到满足。 我们还需要更成熟地投身于亲密关系。在不可避免的关系摩擦中,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与另一个人达成妥协,意味着这个人无法达成自己的精神现实。此外,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还应该参与到外部世界中去。每个人都想过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抽身而出,偶尔的撤退无疑有助于灵魂的恢复,但如果总是逃避,只会阻碍自我同一性的进一步发展。荣格再次清晰地表达了这项任务: 生命的自然历程要求年轻人献祭他们的童年,放弃对父母的幼稚依赖,以免他的身体和灵魂仍被无意识的乱伦所束缚。[41] 恐惧意味着挑战和使命,因为只有鼓足勇气才能挣脱恐惧。如果选择对危险退避三舍,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某种亵渎,整个未来就会变成一潭绝望的死水,一束忽明忽灭的火光。[42] 正如我们所见,即使是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也会在中年遭到破坏。一段失败的关系带来的心碎,曾经支持和拯救我们的人的离开,职业发展热情的丧失,都表明迄今为止由它们所维持的投射和同一性受到侵蚀。无论一个人在巩固自我状态、建构自我世界方面多么成功,中年之路上的坍塌都会带来困惑、挫败和身份丧失的体验。 通常,当一个人踏上中年之路时,前半生未完成的事务会毫不留情地显露出来。例如,在离婚的时候,人们就必须面对曾被婚姻掩藏的心照不宣的依赖性。人们可能会意识到他们将父母情结投射到了伴侣身上,或者发现自己缺乏工作技能或自信。然后,前半生的“未竟事业”就会找上门来,让我们心生怨恨或指责他人。 中年之路上最有力的冲击之一,就是意识到我们和世界之间并没有签订心照不宣的契约,并不是只要我们心地善良、意图良好、行为正确,事情就会进展顺利。我们假想和这个世界实现互惠;只要我们尽职尽责,世界就会报之以歌。许多古老的故事,包括《约伯记》[43],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契约。每个经历过中年之路的人都被迫明白了这一点。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极高的期望和美好的心愿,没有人会踏上婚姻的小船,而不顾罗盘多么不稳定,潮汐多么起伏。当一个人站在亲密关系的废墟中,他不仅失去了这段关系,而且常常失去了整个世界观。 也许最大的打击是自我至高无上的幻觉受到侵蚀。无论自我的投射曾经多么成功,如今它再也不能独揽大权。自我的崩溃意味着一个人并没有真正掌控生活。尼采曾指出,当人类发现自己不是上帝时,他们是多么沮丧。实际上,意识到一个人甚至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这就足够了。荣格强调,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是生活的主人时,自然会不寒而栗。因此,除了震惊、困惑甚至恐慌之外,中年之路的根本结果是使人谦逊。我们和约伯一起坐在粪堆上,失去了幻想,想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不过,这种经历可能会带来新的生命。在前半生的斗争中获得的力量,现在可以用来与后半生周旋了。 如果自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就无法从“自我—世界”轴转移到“自我—自性”轴。在自我分离与固化的过程中未完成的事务,将会变成一个人成长的障碍。 生活会毫不留情地要求我们长大,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长大确实是中年之路上不可逃避的要求。它意味着最终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依赖、情结和恐惧。它要求我们不再因自己的命运而责备他人,并对自己的身体、情绪和精神健康承担全部责任。我的分析师曾经对我说:“你必须把你的恐惧提上议程。”这听起来令人害怕,但我知道他是对的。这个议程要求我负起责任,要求我全力以赴。 在中年之路上,我们通常还要抚养孩子、养家糊口、尽职尽责。然而,即使外部世界不停地要求我们付出,我们也必须转向自己的内心,去成长,去改变,去寻找那个作为旅程目标的人。 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对话 当自我不再独揽大权,即一个人了解自己和掌控大局的幻觉破灭时,必然会导致人格面具和阴影之间的冲突。在中年时期,人格面具(persona)和阴影(shadow)的对话,表明了个体要在社会现实和个人真实之间实现必要的平衡。 人格面具是自我对社会环境或多或少有意识的适应。我们创造了许多人格面具,它们是一些随机应变的角色。我们在父母面前是一副面孔,在老板面前是另一副面孔,在爱人面前又是一副面孔。虽然人格面具只是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媒介,但我们往往会混淆他人的人格面具与其内在真实,也会把自己的内在与角色混为一谈。如前所述,当我们的角色改变......

  1. 信息
  2. 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3. 序言
  4. 第一章 临时的人格
    1. 童年创伤
    2. 个人情结
  5. 第二章 中年之路的出现
    1. 内在压力与预警
    2.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3. 身份变化
    4. 撤回投射
    5. 身体和时间感的变化
    6. 希望的减退
    7. 神经症体验
  6. 第三章 内在的转变
    1. 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对话
    2. 亲密关系问题
    3. 中年外遇
    4. 父母情结的影响
    5. 职业世界:工作与使命
    6. 劣势功能的显现
    7. 阴影入侵
  7. 第四章 文学案例研究
    1. 《浮士德》与《包法利夫人》
    2. 《地下室手记》
    3. 诗人与诗歌
  8. 第五章 个性化:荣格的当代神话
    1. 选择与决定
    2. 个体化的意义
  9. 第六章 航海与孤独
    1. 从孤独到独处
    2. 消化分离的创伤
    3. 经历丧失和撤回投射
    4. 直面恐惧的仪式
    5. 联系失落的孩子
    6. 激情的生活
    7. 灵魂的沼泽地
    8. 伟大的辩证
    9. 牢记死亡
    10. 生命是一束光
  10. 精选参考书目
  11. 普通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