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之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权力政治(1568~1590)_AZW3_MOBI_EPUB_杜宣莹

内容节选

三 英格兰天主教流亡者的生存焦虑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天主教流亡领袖威廉·艾伦在1583年出版的《约翰·尼科尔斯被逮捕与囚禁的真实报告》(A True Report of the Late Apprehension and Imprisonnement of Iohn Nichols )中,将伊丽莎白一世政府对天主教的迫害分为三类。第一类,通过“派系领袖的著作与传道”进行宣传,但“成效不彰”;第二类,动用“政府的公权力”进行严惩,仅导致“某些富人财富的暂时损失与部分贫穷信徒之世俗生命的消逝”;第三类,利用“某些狡猾无耻之人的作为与政策”侵蚀天主教,威逼利诱天主教徒因生存恐惧而“放开……上帝之手,以及放弃仰赖精神、福音与教义等坚定信念所推动的奇迹事业”,但“当他们获得这些怯懦者的表面允诺时,只换来无数纷乱”。 [104] 伊丽莎白一世的新教政权对政治归顺者或信仰皈依者的宣传、刑罚与特赦的恩威并施,以及派遣间谍和归顺者渗透游说,恶化了天主教内部的理念分歧与派系分裂,促成了颇见成效的政治顺从与改宗国教现象。 都铎政府将刑讯定义为搜集信息的方式,而非常规性惩处;通常需由君主下令,枢密大臣授权下属执行。经常奉命至伦敦塔审讯罪犯的伦敦律师托马斯·诺顿(Thomas Norton)在1583年的专著《关于女王陛下指定审讯叛国者的委员们之正当处理,以及宗教案件之不正当酷刑的声明》中,申明酷刑执行的三项必要条件:至少6名枢密大臣的签名授权状、无关宗教信仰,以及仅刑求罪犯。他强调无人“因宗教理由而被施加酷刑,也不会被拷问其宗教信仰,(刑讯)只为了解任何假宗教之名,行违抗女王或国法之实的谋逆或武力等特殊行为”。简言之,刑求仅用于探查为复辟天主教而进行的煽动、叛乱、入侵等叛国行为,绝非针对信仰本身。 [105] 但根据统计,伊丽莎白一朝至少有130名玛丽一世时期的天主教士入狱,约30名死于狱中;1574年后入英格兰的神学院教士至少有471人,其中285人被拘禁,116名被处死,至少17名死于狱中。 [106] 因是之故,在酷刑或枷锁之下,自由与生命有时优先于信仰。英格兰枢密院明令“没有被判高等叛国罪的囚犯能逃避刑罚,除非因承诺服务而获赦”,而枢密大臣拥有监禁和释放的特权,有利于安排间谍潜入并游说囚犯变节。 [107] 教士爱德华·艾斯彭(Edward Esborn)在1572年被捕,酷刑迫使他吐露其庇护者并坦承曾在多处主持弥撒,开释后反悔而重返兰斯。 [108] 教士约翰·哈特(John Hart)在1570年代流亡兰斯期间,支持西班牙以武力恢复英格兰天主教且鼓吹殉教,1580年6月返英时被捕,先后囚禁于马歇尔西与伦敦塔。在1581年12月1日坎皮恩被处决当日,哈特向沃尔辛厄姆恳求“若我的归顺能获准,请务必保全我的生命”,但强调其效忠宣誓并非为苟且逃脱,而是衷心服侍女王。他允诺揭发一些反英计划,并监控威廉·艾伦,他是“我所认识的在海峡对岸的人当中,知晓”任何叛乱者的人。哈特深信其囚禁遭遇必能博取艾伦的信任,借以探查“他内心的机密”。但直至1585年,哈特才结束被囚禁于伦敦塔的生活,被驱逐出英格兰。 [109] 这或许因为沃尔辛厄姆1571年的“灾难性错误判断”,当时轻纵涉案的意大利银行家罗伯托·迪·里多尔菲(Roberto di Ridolfi),使其再度参与1572年诺福克叛乱(Norfolk Plot)。英格兰政府自此严审释放者,如詹姆斯·扬格(James Younger)即使向英政府供出神学院教士名单,亦未获释。 [110] 仍有以情报服务或改信国教而成功获释者。安东尼·蒂勒尔在1586年第三次被拘禁期间因目睹友人约翰·巴拉德(John Ballard)涉入巴宾顿阴谋而被处决,故他再度向曾在1576年赦免过他的伯利请求恩赦,承诺揭露叛国行动并终止向教皇效忠。 [111] 伯利将蒂勒尔移入克林克监狱担任间谍,宣传反罗马天主教的政策并监视昔日同伴,后者终于在1587年获赦。 [112] 其他如弗朗西斯·爱德华斯(Francis Edwards)、约翰·欧文(John Owen)与托马斯·西姆森(Thomas Simson)均在1585年与1586年偷渡回英格兰时被捕。为求免死,前两人在1588年9月皈依国教;后者长期被囚于威斯贝奇(Wisbech)与伍德街,后终于在1593年4月因放弃天主教而获释,1604年2月被任命为埃塞克斯的凯尔维登(Kelvedon)教区牧师。 [113] 申请返国许可亦吸引众多思乡流亡者归顺。1571年《反海外流亡者法案》(An Acte agaynst Fugytyves over the Sea)规定,出国许可须加盖英格兰国玺、御玺或君主私玺。 [114] 沃尔辛厄姆在1576年升任首席国务大臣后兼掌御玺与君主私玺,便于签......

  1. 前折页
  2. 书名页
  3. 目录
  4. 序幕 女王之死
  5. 绪论 专制或共治:伊丽莎白一世的女主统治形象
  6. 第一章 “叛变”或“正义”:苏格兰玛丽的死刑执行
    1. 一 “无知”的伊丽莎白女王
    2. 二 变调的威廉·戴维森审判
  7. 后折页
  8. 封底
  9. 第二章 信息与权力:都铎晚期中央政务文书的运作
    1. 一 流转的政务信息渠道
    2. 二 读写轨迹中的政治图景
  10. 第三章 “荣耀上帝”:伊丽莎白一世中期党争之辩
    1. 一 间谍威廉·帕里之死
    2. 二 “党”或“派”?
    3. 三 党争性质之辩
    4. 四 分裂的英格兰干涉外交
  11. 第四章 “生命与灵魂共存”:16世纪晚期英格兰天主教的忠诚转移
    1. 一 爱德华·斯塔福德的叛国争议
    2. 二 沃尔辛厄姆的巴黎情报系统
    3. 三 英格兰天主教流亡者的生存焦虑
    4. 四 天主教复兴之路的分歧
    5. 五 政教忠诚的切割与政治顺从
  12. 第五章 君主的变体:都铎晚期的内廷机制
    1. 一 女性内廷的信息网络
    2. 二 内廷的亲密政治机制
    3. 三 衰落的女性内廷
  13. 第六章 宫朝分野:都铎晚期君臣定位的重构
    1. 一 牝鸡司晨的焦虑
    2. 二 “优柔寡断”的女王
    3. 三 女王的反击
    4. 四 “神选之臣”与“国”属政权的建构
  14. 结语 伊丽莎白一世的彩虹肖像:女王双体
  15. 落幕 两位女王
  16. 附录一 伊丽莎白一世宫廷女官
  17. 附录二 近代早期英格兰历史档案简介与检索
  18. 参考文献
  1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