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公元1500年之前_AZW3_MOBI_EPUB_李晓鹏
内容节选
第三章 吏治之思 朱元璋反腐的历史逻辑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代元而立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贫寒的大一统皇帝[1],他父母早亡,当过和尚,还当过乞丐。 人的生活习惯基本都是成年以前就形成的,后来很难改变。朱元璋小时候吃苦太多,后来当了皇帝也异常简朴,吃穿什么的全不讲究,一直穿打补丁的衣服;而且非常勤政,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作狂。 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8天为例。在这8天里面,朱元璋平均每天大概要批阅处理400多件事[2]。此外,还要每天上朝接受面奏,接见各地来京的百姓,接见定期朝觐的官员等,其辛苦程度可以想象。 朱元璋处理国事,常常废寝忘食,吃着饭就停下来,想起哪一件事情,就写在纸条上,马上贴在身上。因此,他穿的衣裳时常贴满了条子,如同长满了羽毛一样。在他的后宫和殿堂的墙上也都贴满了条子,事情办完后才取下。他还写过一首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3] 有很多野史说,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所以很讨厌别人提到他这段往事,谁提到光啊、秃啊什么的他就胡乱杀人。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的。各种版本的朱元璋“文字狱”故事都不见于官方档案,同时代的人流传下来的各种记录里也没有提到过,直到200多年后野史中才出现。经过后代学者考证,几个流传最广的“文字狱”故事,当事人都不是死于“文字狱”。 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4] 经考证,杭州地方志里面记载,徐一夔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在杭州做地方官。在朱元璋死后,他还给别人写过墓志铭。所以,赵翼记载的这则故事必然为假。 再比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还是引用《闲中今古录》,说著名僧人释来复的诗句中“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 根据明朝档案记载,释来复是因为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杀,与写这首诗无关。 总之,凡是能够考证的朱元璋“文字狱”故事,都被证实为假。有一些无法考证的野史故事,没有时间和背景,被杀者的生平不见于历史记载,因此也并不可信。 朱元璋在各种公开的官方文件中多次回忆自己当过和尚的贫贱出身,像“空门礼佛,出入僧房”这样的文字,就下令刻在石碑上公告天下,流传后世。他自己还写过几首谈僧论道的诗。可见,朱元璋对这件事情毫无避讳之意,不仅不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动不动就跟人说:我当年在庙里当和尚的时候,我当年在大街上要饭的时候……如何如何。他希望以此来教育臣僚和儿孙要理解民间的疾苦。说朱元璋因为别人提到他当过和尚的经历(还不是直接提到,而是出现“光”“秃”这种字)就杀人,根本没有道理。 就这样,还有很多人说朱元璋是“暴君”。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暴君——隋炀帝和秦始皇。这两个暴君都毁掉了一个国力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而朱元璋这个“暴君”不仅没有毁掉自己创造的王朝,反而使其绵延27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唐朝的第二长命的大一统王朝。 我们就要想一想:朱元璋这个“暴君”跟秦始皇、隋炀帝有什么区别呢? 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同时大干三件事把帝国毁灭的: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前者进攻匈奴、南越,后者三征高句丽)、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前者为长城,后者为大运河)、大规模的宫殿皇城建设(前者为阿房宫,后者为东都洛阳)。让人民活不下去了,这才叫暴君。 那朱元璋呢?三件事他一件都没有大干:统一以后就很少打大仗了,也不搞什么伟大工程,也不大修宫殿,个人生活也比较简朴。历史记载,他当了皇帝以后,早饭只用蔬菜,外加豆腐一道,所睡的床也跟中等收入的普通人家差不多。宫中制作衣服后的余料,他下令不要扔掉,缝到一块儿做成被套。身为皇帝能节俭到这个地步,极为罕见。 称帝以后,按照历朝历代的管理惯例,皇帝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我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我应该自己带头。” 洪武元年(1368年),蕲州进竹席,他命退回,又告诫官吏:蕲州没有得到命令就来进献竹席,这个先例不能开,如果一开,天下都会争着进奇巧之物以讨好皇帝,“则劳民伤财自此始矣”[5]。 洪武六年(1373年)十一月,潞州贡人参。他又说:人参得来不易,过去金华进香米、太原进葡萄酒,我都制止了。国家的任务就是养民,为什么要贪口腹之欲而使人民劳困呢?于是下令退回[6]。 没有了个人的享受,他当皇帝的乐趣就是每天没完没了地批奏章、开会。照说皇帝这个职业,干得再好也没法往上提拔了......
- 信息
- 导言 农耕中国:从汉武帝的反击说起
- 第一章 由文明诞生至大唐盛世 帝国制度逐步确立
- 一、大河文明:农耕帝国起源之谜
- 二、天佑中华: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
- 三、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 四、秦亡汉兴:汉武帝的“反‘封建’”斗争
- 五、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的终极产物
- 六、佛教西来:魏太武帝和周武帝对佛教的世俗化改造
- 七、杨坚复辟:中央集权的回归
- 八、科举革命:走向鼎盛的帝国
- 第二章 由大唐盛世至元朝灭亡 无法摆脱的兴衰宿命?
- 一、盛极而衰: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300年大限
- 二、黄巢起义: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
- 三、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 四、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 第三章 吏治之思 朱元璋反腐的历史逻辑
-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 二、反腐风暴: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
- 三、官不聊生: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
- 四、山头之争:立国初期的权力斗争
- 五、丞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
- 六、孤注一掷: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
- 七、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 第四章 大明盛世 明初的制度设计
- 一、监察独立:设立锦衣卫制度的意义
- 二、《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 三、反腐疑云: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
- 四、分权而治:亲王、文臣、武将的分工与制衡
- 五、创立东厂: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 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 七、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
- 八、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
- 第五章 “成化中兴” 帝国制度的有效运行
- 一、烽烟四起: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
- 二、荆襄平乱: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
- 三、编户齐民: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
- 四、政通人和: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
- 五、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 六、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 七、鸟尽弓藏: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
- 第六章 太监汪直 盛世的危机初露端倪
- 一、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建宁卫指挥使
- 二、弹劾西厂: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
- 三、反戈一击: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
- 四、狠心治国: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
- 五、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 六、成化犁庭:进剿建州女真
- 七、奇袭威宁海:直捣鞑靼王庭的奇功
-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 第七章 “儒家圣君” 盛世因何而结束?
-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 三、以德制夷:鞑靼入贡与王越之死
-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
-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
-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安南的搁浅
-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 八、“虞台岭之败”:拉开明朝大变革的序幕
- 第八章 治乱得失 帝国如何走向盛世?
-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果
-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与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 尾声
- 附录 重述伟大中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