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文化和个体处境的诗意思辨,在回归古典的意义上重释友善的现代价值!)_AZW3_MOBI_EPUB_韩炳哲

内容节选

文化的去光晕化 Entauratisierung der Kultur 上帝在后《圣经》时代被称为居处。 ——彼得·汉德克 也许是无意识的,或者只是前意识的,微软的那句“今天你想去哪儿”(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oday?)记录了存在中的剧变。Go标示着重大的转折和一个特别的此处的终结。Linux操作系统的口号“明天你想去哪儿”(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omorrow?)或迪士尼门户网站的广告语“走!你准备走了吗”(“Go”Are you ready to go?)表达的也是与此处的告别,此处赋予存在以光晕的深度,更准确地说是光晕的假象。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将自然物或艺术品的光晕(Aura)归结为“所处之处独一无二的此在”[1]。Aura是光辉,一种在特殊的此时此地散发的光芒,在彼处无法再现。如果这个地方是把一切都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矛尖”(Spitze des Speers)[2],那么光晕就是其内在性的表达。 今天的全球化不仅仅是居处之间的交流。无论文化形式从一个居处迁移到另一个居处,还是一个居处的文化影响到另一个居处的文化,都无法形成全球化,而今天的全球化却能改变居处。全球化使居处失去了内在性,消除了赋予居处以灵魂的“尖”。当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去居处化的过程中脱离本位,并对超文化下的并置和同时性趋之若鹜,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因无处不在的复制而消失,光晕就逐渐消失。全球可复制时代的文化不再是带有光晕的此时此地的文化。然而,居处的去光晕化不能以类似海德格尔文化批评的方式,被单方面地指摘为“深度”“源始”“实体”或“本真性”乃至存在的丧失。超文化的无居处性可谓存在的另一种印记。深度或源始难道不是表面(Oberfläche,“界面”)的特殊作用吗?[3] 本雅明认为,光晕是一种“距离的独有外观”。光晕的消失是“热情地关注”“事物在空间和人性上彼此贴近”所导致的结果。[4]光晕消失的根源在于通过“去远”进而占有事物的人性渴望。为什么要对这种“切近”加以谴责?面对事物依然停滞在远处的痛苦,光晕难道不是制造不幸意识的美丽假象吗? 去居处化和去远互为条件。居处是去远的结果,去居处化则产生了切近。文化表达形式经过去远而脱离了各自的居处、历史或既有关联,进入并存状态,在超文化的无间隔性和同时性中紧挨在一起。在超文化中,来自不同地点和时期的形式或风格被去远之后,进入超现时(Hyperpräsens)之中。这种超文化的并置抹去了从特别的此处、独一无二的居处,以及特殊的时间和历史中散发出的光晕。如此,全球化去除了文化的光晕,使之成为超文化。 去光晕化也是去实事性,文化得以从地域历史的嵌入性(Eingebettetsein)即被抛性中脱离。经过去实事性后,文化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吸收。经受了去居处、去光晕的文化不是没有任何本真性的简单复制,而是成为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即使没有光晕也闪耀着光辉的现实。在提到超文化性时,人们可以称之为超现实性(Hyperrealität)。 位于加州圣西蒙附近的赫斯特上都城堡[5]可以说是一个展览超现实性、无居处性的地方。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和传统的文化财富。赝品与真品鱼龙混杂,假与真的差异消失,超现实作为第三种形式的存在继而形成。赫斯特上都城堡是不是一个博物馆的缩影,一种对超文化的博物馆式预览?奇怪的是,赫斯特的超现实上都与尼尔森的超文本上都十分相似。这两个世界都具有紧密的并置和不同之物的同时性。不同之物或去远之物的切近也是超文化的特点。承诺“更多”(Mehr)是否既是超文化并置的特征,又是超文本或超现实“上都工程”的特征呢? 在《超现实王国之旅》中,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指责赫斯特“抹平过去”“风格混杂”[6],认为赫斯特的上都是“打满恐惧留白(Horror vacui)补丁的工艺品”。赫斯特遵从的难道不正是“热情地关注”“事物在空间和人性上彼此贴近”吗?超文化性让赫斯特的超现实性,即居处和时间在没有光晕的条件下并存,在一种特殊的光亮中显现。赫斯特的风格混搭和补丁与超文化的“与的逻辑”有相似之处。此外,圣西蒙附近的赫斯特上都城堡与加州的包括迪士尼乐园在内的旅游景观很相称。 人们应该为失去光晕、居处、源始和带着光晕的此时此地而深感缅怀吗?还是说,多重损失预示着一个新的、虽无光晕却也能闪耀的此时此地,一个与无处不在(Überallsein)相契合的、超文化的此在(Hiersein)即将出现?迪士尼的“你准备好了吗”或微软的“今天你想去哪儿”难道不是指未来自由人的生存形式,即人因光晕的消失而获得的自由?如果此时此地在彼时彼地也可以重现,这是盈余还是亏损?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Das Kunstwer......

  1. 扉页
  2. 目录
  3. 穿夏威夷衫的游客
  4. 文化为家
  5. 超文本和超文化
  6. 联网的爱欲
  7. 融合食物
  8. 杂交文化
  9. 文化的连字符化
  10. 比照的时代
  11. 文化的去光晕化
  12. 朝圣者与旅行者
  13. 窗口与单子
  14. 奥德拉岱克
  15. 超文化身份
  16. 文化间性、多元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17. 据为己有
  18. 论长期和平
  19. 友善的文化
  20. 超日志
  21. 漫游者
  22. 门槛
  23. 附录 韩炳哲著作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