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世界探微(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_任东来_AZW3_MOBI_EPUB_电子书(无页码)_任东来
内容节选
Ethnicity(族性):从国内政治到国际政治详情可参见西方冷战史大家John Gaddis在1994—1995冬季号《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上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结束》。 1989年11月象征东西方冷战的柏林墙倒了。1991年12月超级大国苏联没了。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变,一位美国的“克里姆林宫学”专家痛苦地承认:“错了,我们全错了。”的确,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和财团耗资几十亿美元、美国学界经历几代人努力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几百家思想库和成千上万个智囊几乎没有一个预计到冷战会这么早结束,苏联会这么快解体。最讲究现实主义传统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向被国际关系学界视为缺少理论、不够科学的历史学家借机反唇相讥,对貌似科学的“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和进化论”的国际关系学大加鞭挞。 要知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80年出版的讨论美苏关系的著作《真正的战争》是献给“我们的孙辈”!尼克松的老搭档,20世纪70年代外交巨子和国际关系学界的现实主义大师基辛格也显得有些尴尬,不过,尴尬之余,他在1992年春仍以一种只有权威才用的(当然也是他自己惯用的)口吻说:“我知道,至少在今天上午以前,没有人预计到苏联的演变。” 基氏此言太绝对了,他没想到半路会杀出个程咬金。几天后,他收到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寄来的一包材料,其中的文字说明十几年来,莫伊尼汉一再强调:苏联很快会解体并按民族界限四分五裂。几天后,基辛格回了一封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短和最恭谦的信:“亲爱的帕特:我应该改正我的说法。你比我更有眼力。(I stand corrected.Your crystal ball was better than mine.)顺致问候。亨利·基辛格。1992年4月2日。” 莫伊尼汉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神通而令恃才傲世的基辛格俯首称臣?说起来,莫氏在欧美学界和政界也算是位名人,20世纪40年代末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弗莱彻外交学院,60年代执教于哈佛,与基辛格同事。70年代是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和驻印度的大使。作为纽约州的民主党人,他在1977—2001年连任四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曾任参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此公的专长并非国际政治,而是美国政治,特别是族裔政治(ethnic politics)。正是出于对种族问题的敏感,他在1979年11月底美国《新闻周刊》组织的“展望80年代”的专题讨论中,以“俄国会分崩离析吗”(Will Russia Blow Up?)为题撰文,开篇就讲:“苏联帝国正处于巨大的内外交困之中。它将分崩离析,世界将随之震动。”在以后的年代中,不论是在参议院的讲台上,还是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莫伊尼汉不断强调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日益迫近的事实。但是,他的这一看法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任何注意。 分析起来,他的这种先见之明在相当程度上受惠于他所倡导的ethnicity(姑且译为族性)研究。1962年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内森·格拉泽(Nathan Glazer)请莫氏一起参加一项研究纽约市少数族裔社会的调查。他们选择黑人、犹太人、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作为对象,分析这些移民团体的归属感,结果发现,他们是一种新的社会群体(new social aggregate),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他们要比原来估计的大得多,一句话,这些移民并没有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美国这个“上帝的熔炉”中炼成全新的美利坚人。“熔炉”的神话被打破了,次年他们的调查结果以《远离熔炉》(Beyond the Melting Pot)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发表了。在书中,他们第一次在学术意义上提出并使用ethnicity这个词,来描述“族裔集团的性质和特点”。 由于他们的倡导,美国学术界开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几个方面来研究ethnicity。1972年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召开了ethnicity的专题讨论会,并由格拉泽和莫伊尼汉编成题为《Ethnicity:理论与经验》(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一书于1975年出版。这时,他们对一问题的研究已越出美国国内政治的范畴,而在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他们在导言中指出,ethnicity对于理解当代世界政治非常重要。“新的社会分层(the new stratification)在很大程度上与ethnicity有关。它可能一直是如此,只是由于对财产关系的偏见妨碍了我们认识族际关系,它或者被看做是财产关系的衍生物,或者被视为史前时代的残留物。但是,现在我们已看到,南斯拉夫共产党人为实现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黑......
- 信息
- 政治:难以摆脱的公共空间(代序言)
- 第一部分 政治的国际制度维度
-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
- 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
- 从相互依赖到全球一体:基欧汉和奈的新研究
- 第二部分 大国政治
- 大国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传统——以美国为例
- 劈沙沥金求真相——读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 作为冷战历史的战后美国外交——略评《战后美国外交史》
- 二战中瓜分巴尔干的大国角逐
- 大国干预与共产党的革命战略——对于中国和希腊的比较研究(1944—1946)
- 从“两大阵营”理论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看法和政策的演变
- 凯南:从遏制到缓和
- 冷战后东亚地区集体安全体制初探
- 形成中的美日轴心及其对东亚的影响
- 人权外交:内容、基础及公民自由问题——兼评毛寿龙《美国的人权外交:是保护人权还是侵害人权》
- 对人道主义干预的考察和思考(提纲)
- 第三部分 中美关系的政治
- 白银外交和币制改革:绝处逢生的“双赢”游戏
- 陈光甫:一位被遗忘的外交家
- 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 中国的大国地位:成败皆在1943
- 1941—1949年美国在华军事机构及其沿革
- 批判《中美关系白皮书》背后的政治
- 探求中美关系的历史谜底——评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中的台湾问题
- 中美两国最惠国待遇问题的由来
- 脆弱而有韧性的关系:中美关系中紧张与和缓的变奏曲
- 小视角下面的大历史:中美关系中的两个23年
- 第四部分 政治的族性和民族维度
- Ethnicity(族性):从国内政治到国际政治
- 族性迷信与历史的意义
- 自决权的三种形式
- 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定时炸弹
- “肯定性行动”与机会均等原则的艰难平衡
- 第五部分 政治的法律维度
- 美国宪法的形成:一个历史的考察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
- 马歇尔与美国最高法院权威的确立——从马伯里案谈起
- 美国宪政史上的马卡洛诉马里兰州案
- 美国早期宪政史上的联邦法令废止权
- 保守理念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1889—1937年的联邦最高法院为中心
- 吉迪恩:一位改写美国司法制度的小人物
- 在美国焚烧国旗是否合法
- 新闻自由与个人名誉的艰难平衡:美国媒体中的诽谤诉讼
- 凭什么独立的法官比民选政客更有权威
- 第六部分 政治中的个人、政党、社群与学术
- 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追记李慎之先生
- 克林顿的政治人生与性格缺陷
- 布莱尔和英国工党的与时俱进
- 英美两党制的比较研究
- 从负责任的公民到负责任的全球公民
- 对社群概念的进一步讨论——与许纪霖先生对话
- 想像中的西方与真实世界中的西方
- 有那么一点儿科学,又不那么科学的科学
- 学术腐败、学术违规与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注释规范——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批评
- 一套书 二十年 三代人
- 纪念一项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学术事业——为《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写的墓志铭
- 历史学家的责任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写作
- 现代化理论评介
- 当代史鸟瞰
- 被误解的马基雅维里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