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2023年第7期)_《青年文摘》杂志社_AZW3_MOBI_EPUB_电子书(无页码)_《青年文摘》杂志社
内容节选
社会 今日视点比ChatGPT抢饭碗更要命的事 □ 文/海边的西塞罗 最近,“会聊天的机器人”ChatGPT火爆网络,很多人惊叹于这款人工智能的“能侃”:给ChatGPT出个题目,它能很快回你一篇小作文,且语言风格、叙述逻辑都不像之前的AI(人工智能)那样生硬。于是有朋友跟我打趣:“担不担心ChatGPT再发展之后,把你写作的饭碗抢了?”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回答:“不担心,但我担心一些更要命的事。” “电车难题” 说起人工智能,我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因为自动驾驶被炒得火热,便经常幻想再过几年,驾驶座被AI接管,我就不必费劲考驾照了。可是,朋友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车还是要学的,可预见的未来,AI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类把握方向盘——因为‘电车难题’无法解决。”他说。我恍然大悟,乖乖地去考了驾照。 “电车难题”,最早由英国当代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其经典表述是,一辆行驶中的电车,在它前面的轨道上绑着五个人,电车失控,无法停下,眼看就要把这五个人碾死。这时,你刚好站在电车轨道的操纵杆旁边。只要你拉下操纵杆,列车就会切换到备用轨道上。可是,备用轨道上也有一个人被绑着。这个操纵杆,拉还是不拉呢? “电车难题”问世以来,引发很多伦理学和法理学讨论,争到最后各方的共识是,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现实中,如果有人面临类似的两难抉择,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一定会不自觉地追问:为什么当时要这么选? 很多高阶的判断问题,如果涉及伦理、道德、审美,无法被自动化的原因,就是它其实怎么选都对,怎么选也都错,只有当人类面临那个场景,自己做判断时,属于他的、能够让他安心的“正确答案”才会被揭晓。而自动驾驶代替人类的难点就在这里——驾驶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电车难题”。 比如,很多交通事故发生在车辆高速行驶中,前方突然出现人或者动物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司机会下意识打方向盘,结果常是车辆失速侧翻,要躲避的人或动物没事,但司机及其亲友车毁人亡。 人工智能也许可以通过模拟运算,计算出进行规避动作后,马路上的行人幸存概率增加,而司机的幸存概率骤减。而如果直接撞过去,行人八成会没命,但司机可以幸存。人工智能真的可以代替驾驶者做“直接开过去”的选择吗?这个选择日后可是要承担法律和道德追问的。 因此,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它能否深度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在于它不能代替人进行这种判断。开车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 ChatGPT能代替什么 为了写这篇稿子,我专门跟ChatGPT聊了聊,聊的过程中也在反思——作为写作者,写一篇文章,它对读者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些价值有可能被ChatGPT等AI代替吗?反思后我发现,一篇文章,至少有三层价值。 第一是“知识价值”。也就是把具体现象、相关数据或史料打包汇总,给读者以开阔视野的作用。这一层价值,ChatGPT已经可以部分做到。例如,当你向它提问某件事时,它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准确、客观且较有条理地提供给你,这种能力甚至已经超越了人类写作者。 但ChatGPT尚没有“深度联想”能力,它只能就事论事,从人工智能聊到电车难题等这种开脑洞的创新性联想,它是不具备的。于是你会发现,跟ChatGPT聊天缺少趣味。因为人类思维的有趣,是建立在对多种知识的“通感”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春意”和“闹”之间,友情和水深之间,本来没有逻辑关联,但人类的思维能通过这种合理的“大脑短路”将其构建联系,这就是思维的乐趣。AI能否通过深度学习或算法演进达成这种“通感”式的联想,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二是“情绪价值”。嬉笑怒骂之于文章,恰似酸甜苦辣之于菜肴。仅有知识没有情绪的文章,如同只有营养没有味道的菜。而目前的人工智能是很难模仿人类的情绪的。 在我看来,情绪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才能做出的取舍和判断。情绪的产生与共鸣,源于我们选择性地关闭一部分认知甚至常识。 比如愤怒,《满江红》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读来让人很提气。但如果较真,吃人肉、喝人血和儒家痛斥的“率兽食人”的区别在哪儿呢?作者为什么可以屏蔽这部分常识,却依然让人共情呢?这说明人类“愤怒”的背后,有复杂的伦理取舍与判断,AI无法自主模仿和使用这些情绪。 第三层是“判断价值”。跟ChatGPT聊天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旦你问它如何评价一些敏感的历史人物或者争议事件时,它会立刻丢弃原本尽力模仿人类聊天的风格,说它只是聊天工具,无法对此做出评述。ChatGPT这样说,并非开发者为了明哲保身,故意不谈。而是因为这类话题谈到最后,往往都涉及“电车难题”式的取舍与判断,所以无法交给AI去做。 因此,在知识层面,AI暂时不具备将不同体系知识进行通感和创新的能力;在情绪层面,AI很难模仿人类准确把握在什么时机关闭何种认知以达成哪种......
- 信息
- 本期文章
- 蔡崇达:温柔的人间,一直在说话
- 不要跟春天说话
- 阿鲲:把配乐做到TOP级
- 我和考上清华的同桌各自的20年
- 你陪我走过的路铺满了文字
- 八平米很小,世界很大
- 最好的状态是不变
- 葡萄是人世的眼睛
- 奇迹
- 自我赋形的时刻
- 如何送走你,我的焦虑
- 最高效的学习是教会别人
- 给父亲200次“公主抱”
- 戴眼镜的我是守门员
- 出错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
- “内卷”的反义词是“进化”
- 到底有没有“命运”
- 总是粗心大意,怎么办
- 像张艺谋一样,人生要有作业感
- 当“95后萌妹”遇上“争气机”
- 春天,遇见草木味男孩
- 你是“拿铁族”吗
- 睡在我心里的刺猬
- 有关书籍的梦境
- 不可走了气
- 语录
- 锐词
- 数字
- 网贝
- 新知
- 寻书
- 盛开的海葵
- 蜂农追花怎么用上数字化
- 当年轻人开始在B站写诗
- 比ChatGPT抢饭碗更要命的事
- 恋爱的关键,是排除Mr.Wrong
- 美没有家
- 一个断亲的年轻人躲去南极
- 大胆“反转”你的观点
- 炮火下的柔情
- 深度
- 如何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
- 生命的美好源于自由
- 愈合的大腿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 为什么只有中国医生擅长拔鱼刺
- 别和鸟类对视,会沦陷!
- 你的爱并未消逝
- 影子
- 雪山灵马
- 孔子说“礼”
- 厉以宁:读书人的理想就是经世济民
- “我爸有点扎”
- 开怀一笑
- 孙悟空的紧箍咒
- 人类观察日记
- 仓促的玉兰
- 罐儿
- 宅家久了,当心“土拨鼠日效应”
- 东坡与半山:相逢一笑泯恩仇
- 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
- 求平等,保差异,促进步
- 学会拒绝的那一刻
- 广东江门: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
- 仪式
- 原来美照这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