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_李玫瑾_AZW3_MOBI_EPUB_电子书(无页码)_李玫瑾

内容节选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如果你真的爱他,你就要为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到“爱”,这真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一种现象,不亚于“人性”的复杂。爱,给人们的印象是美好无瑕的。可是大家想过吗?美好,有时像绚丽绽放的花朵。当我们见到绚丽多彩的鲜花时往往会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可是不要以为美丽的鲜花都是沁人心脾的,有的鲜花在绽放时会让你过敏,甚至中毒。只有接触才知它的假象,爱亦如此。 在众多的“爱”中,有一种爱叫虚情假意。这种虚情假意的爱不仅在成年人的爱情中经常可见,在对孩子的抚养中也可见到这种可怕的爱,那是因为某种需要而表演的爱。 婴儿来到世上,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看护他是一个非常辛苦熬人的过程,需要抚养人极大的耐心与真心。否则,谁能忍受他不分白天黑夜一声乍起、哭天喊地?谁能在半夜熟睡之时因他的需要,抱着喂奶一个多小时?我为什么在许多场合下公开呼吁“给母亲三年的养育假期”?因为大自然给女性设计的主要角色就是母亲。 都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为他毕竟在母亲身上已经生活了十个月,两人早已血肉相连,心心相印。我的一位同学好友生下孩子后我去看她,他们夫妇俩跟我说,孩子生下来后有三四天没睁开过眼睛,以致大夫怀疑这是个盲婴,当大夫把这怀疑告诉他们夫妇时,孩子妈妈即刻毫不犹豫地喊道:“就是瞎子我也要!”有趣的是,妈妈喊出这句话的第二天,孩子就睁开了眼。如果说,人类的幼子在前三年需要一对一、稳定而令人放心的抚养关系,那么在家庭、社会范围内,我们选择“最佳抚养人”,大家会选谁?妈妈、爸爸、奶奶或姥姥、爷爷或姥爷、亲属、保姆、社会机构?道理都明白!我想绝大多数的人一定首选“妈妈”。为什么?因为除非妈妈有精神疾病,除非她在生活上具有特殊情况,妈妈是这个家庭、社会范围内最具抚养资格、最令亲人放心,也是孩子最熟悉、愿意贴身的人选。 可是这些年,这么一个基本的“自然之理”却被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现实”的人类抛在一边。现状是谁承诺“我能看护”,谁说“给我钱,我来给你看护”,这些不满一周岁的婴儿就会被交到别人手上抚养。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现象。我发现,50年代的犯罪多有政治斗争的背景,被镇压的子女报复社会的犯罪居多;60年代因天灾、饥饿等导致盗窃粮食、偷窃耕牛等犯罪增多;70年代因动乱导致打砸抢等伤害、破坏、抢劫犯罪居多;80年代开始,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问题是这一现象持续至今,甚至越来越严重。 通过大量的个案,通过深度调查访谈,我找到的原因既不是贫穷,也不再是动乱。因为若说“穷”,现在的生活,穷不过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但若说“乱”,现在的社会,乱不过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最穷的年代弑父弑母的案件极少,在最乱的年代拿着刀跑到幼儿园小学乱砍乱杀幼儿的案件较少。这就是前面讨论过的人性话题,那时的人性至少在亲人(父母、幼子)面前还能保持正常。 因为那时候父母一般是不离开家的,一张粮票把一家人绑在了一起,谁要想离家外出,得先到单位、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说出理由,然后开出介绍信才能兑换全国粮票,有了全国粮票,你在外面才能买到吃的东西。一句话,那时候的父母是不会随便离开家的,不会轻易地离开孩子。对孩子来说,有爸爸妈妈在,这个家就有屋顶,就能为他遮风挡雨,让他睡安稳觉。日子再苦,只要爸爸妈妈在家,就有自然情意的家。在这种背景下,父母打孩子再凶,也没见孩子砍杀父母的。 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人员可以自由流动,许多孩子开始失去家庭的“一片天”,父母因生活所需,或为了改变命运,把孩子留给老人。农村的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后,留守儿童就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源头。 随着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住房、交通、生活成本日益增加。很多母亲生完孩子两三个月就去上班,因为她们怕失去工作,因为要还房贷……孩子怎么办?如前所说,“给我钱,我给你看护”。 没有血缘关系,钱能换来“真心实意”吗? 有一次,我要去电视台录制一个节目,一位女记者来接我。因为她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我们一路聊的都是带孩子的话题。她告诉我,一对邻居夫妇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都在外企工作,挣钱很多,孩子妈妈生完孩子三个月后就去上班了。因为双方父母都没退休过不来,他们就请保姆带孩子。半年之内换了三个保姆,而现在这个保姆,周围人都看不下去了,劝他们赶紧换人。为什么?这个保姆整天把孩子往胳肢窝一夹,然后拿着塑料袋到外面捡瓶子。周围人说:“这哪是看孩子呀?这等于是拴着一个孩子去捡破烂啊!” 记者讲完这件事就问我:“我发现那个孩子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时,我的孩子活蹦乱跳,而那个孩子极蔫,坐在那里不动。李老师,这是为什么?” 我不能直接回答这孩子为什么犯蔫,因为我没有做具体的调查和验证。但我们发现过真实的个案,那就是请来看护孩子的保姆在孩子父母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爱心和耐心,孩子的父母却发现孩子不......

  1. 信息
  2. 序言
  3. 第一章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4.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5.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6.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7.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8.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9.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10.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11.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12.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13.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14. 第二章 心理彰显人之灵魂
  15.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
  16. 人的心理遗传中包含着祖上的修为
  17. 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
  18. 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终身“漏洞”
  19.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20.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21.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22.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23.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24. 让心理困扰者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要义
  25.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26. 情绪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
  27.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28.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29.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
  30. 第三章 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31.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32. 怕对象不可靠,问两个问题就知道
  33.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即可知他是什么样的人
  34.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35.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36.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37.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38.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
  39.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40. 为老不尊者早就存在个性缺陷
  41. 第四章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42.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43. 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44.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45.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46.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47. 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48. 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
  49. 寂寞杀手多有言语匮乏的抚养背景
  50.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1. 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社会谁都不会幸福
  52. 心理抚养还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53.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54.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55. 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
  56.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57. 不幸遇到毫无人性的人会怎样
  58. 情感是上天为人设计的紧箍咒
  59. 一个人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
  60. 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
  61.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62. 谈恋爱也有气味相投的现象
  63.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64. 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65.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
  66. 未成年人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67.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
  68. 养不出情感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69.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70.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1. 教养的最佳时机是人的社会行为初始时期
  72. 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73. 性格取决于后天养成
  74. 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75.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76. 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
  77. 性格如何影响人的命运
  78. 人生如吃葡萄:先大还是先小?
  79. 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
  80. 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81. 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82. 少年因“未成年人不判死刑”而杀人
  83.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84.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
  85.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86.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87.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
  88.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
  89. 与人接触,学会礼貌为先
  90. 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
  91.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