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_沈奕斐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沈奕斐

内容节选

“不”的力量来自“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会觉得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犯错误,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衣服穿得不合适,不好好走路,不好好吃饭,说的话很奇怪,大部分时候只有“我”,没有你和他……所以为了帮助孩子,父母每天都在和孩子说“不可以”“不要这样”“你应该怎样”……或者,父母用各种方式替换“不”字,但表达的意思依然是你做错了,你要按我的话来做。 这种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有用,慢慢地,父母发现孩子会过滤那些“不”和“指导”,有时候充耳不闻,有时候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候嘴上答应行动却没有改变。于是,家长们就变得很焦虑,嗓门越来越大,“不”字越来越多,同一句话要说上好多遍才有可能被听到,甚至被听到也没有用。经常有父母抱怨:和孩子说了一百遍,他都听不到或者听不进去;提醒了一百遍,他还是置若罔闻;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做,他还是照旧犯错。父母简直不知道拿孩子怎么办好,最后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的标签。于是,就陷入了我们之前说的纠错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叛逆,父母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我们在对孩子做调查时,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妈(爸)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按照我妈(爸)的要求,我什么都不能做了。听听孩子的心声,其实就能把问题看明白了:父母的“不”实在太多了,当“不”频繁出现的时候,甚至每时每刻都出现的时候,就没有力量了。 但父母也会解释说:我没有说“不”啊,我很多时候是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怎么做,怎么就成了都是“不”了呢?其实,有时候,“不”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托马斯·戈登总结了12种沟通方式。在这12种沟通方式中,除了第七种和第十种,其他10种其实都是“不”的一种表现方式:1. 命令、指挥、控制——告诉孩子去做某事,给他下一个命令; 2. 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会有什么后果; 3. 规劝、说教、布道——告诉孩子他应当怎样做; 4. 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告诉孩子怎样解决一个问题,给他建议或意见,为他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 5. 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信息或者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 6. 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对孩子做出一个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7. 赞扬、表示赞同——做出一个正面的评价或判断,表示赞同; 8. 归类、嘲笑、羞辱——让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 9. 解释、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何做出这样的事或说出这样的话,表示你已经看透了他的心理,弄清了问题所在; 10. 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通过谈话让他摆脱不良情绪,试着驱赶他的情绪,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11. 调查、质问、审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原因,寻求更多信息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12. 退出、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试图让孩子回避这个问题,自己远离这个问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开玩笑的方式转移话题,把问题放一旁。 除了第七种和第十种,其余10种沟通方式的本质其实都在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对,你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 在亲子教育的互动中,要完全杜绝这10种沟通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有些沟通方式还是非常管用的。但是,当这样的沟通方式成为亲子互动的主要沟通方式,就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你不行,听我的”,这的确会对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造成影响。 所以,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度”的把握就非常重要了。 管理学中有一个“二八原则”,这一原则说的是一家企业80%的利润往往是由20%的顾客创造的。“二八原则”在很多领域都适用,用在亲子互动中,这一比例也是很恰当的。也就是说,一天中,父母对孩子用各种方式说“不”的比例要控制在20%,80%的问题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决定,或者通过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像戈登说的:当一个孩子正致力于某项活动时,放手不管是一种表达接受感的有效的非语言方式。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经常通过干涉、打扰、接手、检查和介入向孩子传达了不接受感。唠叨就是一种典型的不接受孩子的“不”。唠叨的背后是我不相信你能做好,你不能按照你的节奏和方式来做,你要按照我的想法做。唠叨不仅不起作用,还常常令人崩溃。 所以,父母的“不”能起作用的前提是在孩子可以容忍的程度内。换句话说,“不”的力量来自“是”,当父母大部分时候都表达对孩子的欣赏、肯定时,偶尔一个“不”字,才能让孩子重视起来,才能让孩子觉得你在就事论事地帮助他,而不是在故意挑他的错。托马斯指出,孩子不会反抗成年人——他们反抗的是成年人夺走他们自由的企图,反抗的是成年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改变他们或塑造他们的努力,反抗的是成年人的唠叨,反抗的是成年人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是非观念行动。 所以,为了避免孩子觉得父母唠叨或者感觉父母天天在挑错,在用技能法帮......

  1. 信息
  2. 致我们的孩子
  3. 序言
  4. 01 纠错教育的“坑”,你踩得有多深?
  5. 你也是这样的“快点+纠错”家长吗?
  6. 密集母职文化下的教育:棍棒还是讲道理?
  7. 父母的恐惧源头:多米诺骨牌逻辑
  8. 纠错有用吗?
  9. 催促和纠错的实质
  10. “对错”是一定的吗?
  11. “催促+纠错”的后果
  12. 为什么我提倡优势累积教育法?
  13. 02 透视镜: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4. 孩子是一张白纸吗?
  15. 儿童和成人是不同体系的生物
  16. 成长是本我和自我的关系
  17. 成长的动力:建立归属感
  18. 孩子的成长年龄地图
  19. 不带评价的观察和记录表
  20. 03 定位仪: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21. 从传统到现代的父母角色变化
  22. 西方育儿理论的局限性
  23. 从喂养教育到密集母职
  24.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还是做不好
  25. 定位父母角色的四个维度
  26. 做真实的父母
  27. 合作育儿模式
  28. 04 小红花:正面标签贴哪里?
  29. 欣赏,创造奇迹
  30. 孩子没有永远的优缺点,只有特点
  31. 什么是正面标签
  32. 正面标签法的操作性工具
  33. 贴正面标签和表扬的区别
  34. 正面标签的三个能力维度
  35. 改变你日常生活中挑剔的眼光
  36. 05 魔法水:80%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37. “不”的力量来自“是”
  38. 丢弃80%问题的维度
  39. 区分三种问题,找到处理20%的问题的原则
  40. 必须及时出手管的问题:出现逻辑后果的问题
  41. 3~5个底线问题
  42. 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43. 两害相权取其轻
  44. 06 小拐杖:“技能法”把问题变成技能
  45. 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46. 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需要比父母想象的更长的时间
  47. 把问题变成技能
  48. 儿童技能教养法十五步
  49. 技能教养法运用个案1:孩子尿裤子
  50. 技能教养法运用个案2:列竖式技能
  51. 简化版技能教养法个案:10分钟游戏法
  52. 父母搭台阶,孩子练技能
  53. 搭台阶的关键时期
  54. 07 能量棒:游戏化教育把“你应该”变成“我愿意”
  55. 游戏化教育的魅力
  56. 会玩的孩子有未来
  57. 成为会玩的父母
  58. 什么是游戏化教育?
  59. 游戏化教育让“你应该”变成“我愿意”
  60. 游戏化教育的应用领域
  61. 为什么父母很难坚持游戏化?
  62. 建立家庭“嗨”时光
  63. 08 爱需要学习,幸福需要练习
  64. 爱的本质与爱的实践
  65. 为你好≠爱
  66. 父母提供不同的爱
  67. 孩子是成长和幸福的主角
  68. 在优势累积教育法中学会爱,感受幸福
  69. 后记
  70. 附: 优势累积教育法实践方法
  71. 本书所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