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_【英】菲利帕·佩里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菲利帕·佩里
内容节选
产后抑郁症 女性做母亲以后患上抑郁症有许多原因,孤独可能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一个因素。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易怒、极度悲伤与绝望、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失眠、感觉每件小事都需要付出很大心力、想要逃避他人、生出自残的念头。极端的甚至会出现精神病症状。 每年有10%到15%的新手妈妈罹患产后抑郁症。几项研究显示,多达10%的父亲也会罹患这种心理失调症。 以下是葆拉罹患产后抑郁症的经历: 我不抱瑞奇时,他就尖叫;我抱起他时,他也尖叫。我把瑞奇交给丈夫时,他似乎比我更清楚该怎么做。我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帮瑞奇换尿布时,我怕我会弄伤他。我感到非常羞愧,所以每当有人问我还好吗(包括来探望我的家访护士),我都回答“很好”。 我确信瑞奇一定有什么问题,因为他哭得很厉害。我带他去看全科医生,但医生找不出任何问题。这让我感觉更糟了,我为“带他去看医生”这件事感到羞愧。 我开始觉得瑞奇没有我可以过得更好。我甚至无法给他喂奶,因为乳头痛得要命,感觉好像有针穿过似的。用奶瓶喂他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失败者。 瑞奇十二周大时,情形变得非常严重,我整个人崩溃了,丈夫和哥哥都发现我照顾不了孩子,他们再也不相信我说我“很好”。我不得不承认我很想死,想逃走。我从来不曾感觉那么糟,那么凄惨,那么沮丧。那种感觉比做妈妈还令人难以招架,一团愁云惨雾笼罩着我。 而且这种情况对我的丈夫来说也很辛苦,因为他必须承担大部分的育儿工作。他虽然不像我一样陷入抑郁,但他也觉得疲于应对,当然就更没时间顾及我的感受及其他一切。他要求我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当时我感到很生气,好像自己被他一把推开了。他和孩子才是一家人,我是被抛弃的人。 如今回顾那段时期,感觉很不真实,因为那时我真的打算自我了断。我觉得我死了对大家都好。我是真的打算照计划进行,但我想先尝试一下心理治疗。治疗师叫我回想我的童年,我不记得了,就去问家人。表姐告诉我,我三个月大时,父母把我托付给阿姨及保姆照顾,接着就出国一个月。我问父母为什么这样做,我父亲说,当时他们很厌倦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的生活,需要休息一下。我母亲告诉我,他们回国后,发现我不认得她了,她很生气。她说那些话的语气,好像还在生我的气似的。 我觉得很难过,原来在我小时候,他们并不喜欢我,我也为他们丢下我出国而感到生气。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瑞奇对我来说像个陌生人——因为我对我的母亲来说也像陌生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觉得我丈夫和瑞奇才是一家人,而我被抛弃了,因为我在襁褓时期真的被抛弃了。我开始心想:“难怪我觉得我无法做好妈妈,因为我父母也没做到。” 找到这些前因后果对我有一些帮助,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慢慢地好转。 瑞奇八个月大时,我终于意识到我是他的母亲,我必须陪在他身边。我开始接受我是为了他而存在,他也是为了我而存在。瑞奇哭的时候,我更能理解,更同情他,而不是把他的哭泣视为对我的惩罚。我每周做心理治疗,一年后,虽然尚未回归正常的自我,但我更能接受新的个人常态。我渐渐地了解这个全新的自己,甚至开始喜欢上这个新的自我。 顺便提一下,我儿子现在已经二十二岁了,很善良可爱。 像葆拉这样,通过对心理治疗师叙述自己的故事,来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有帮助的。 当我们勇敢说出自己对孩子的感觉与反应,并让这些想法获得理解及接纳时,就拥有了深思熟虑的能力。我们说得越多,就越不会把自己当成怪物,因为那些可怕的想法都只是想象或幻想(我们想象自己可能伤害婴儿,或幻想逃离婴儿,过自己的生活)。切记,幻想只是幻想时,是无害的。谈论幻想与感受可以帮我们找出它的起源,即找出那种感受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脉络。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会妄下评断的交谈对象,一个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在他面前充分做自己的人。因为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也需要成为那样的人,让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充分做自己。那个人可以是了解你的伴侣或亲人,或者,你也可以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医生谈谈。不要因为你觉得自己的状况还不够糟,不需要就医,或觉得你的状况太糟,怕吓坏别人,从而讳疾忌医。生孩子会带来身心的改变,各种不同的荷尔蒙都在放大你的情绪。如果这些感受导致你不愿与孩子或家人互动,寻求支持或专业人士的协助是好主意。 以下是格蕾琴的产后抑郁症经历: 我是朋友圈中第一个有孩子的人。我怀念以前的生活,想念工作,想念与人接触。在工作中,我表现优异,业绩出色。而身为母亲,我却总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我加入一些妈妈群后,常拿自己和其他妈妈比较,发现自己样样不如人。 孩子哭的时候,我觉得很烦,根本不想安抚他。带孩子外出的压力太大了,我觉得我会把婴儿遗忘在店里,所以干脆不出门。我也不喜欢有人上门来看我,因为我懒得去开门,有些日子甚至连换下睡衣都嫌麻烦。我分娩时用了产钳,整个分娩过程对身体损伤很大。我睡眠质量很不好,入睡后,会不断醒来,一再想到生孩子的可怕体验。 丈夫下班回家以前,我会赶紧......
- 信息
- 题记
- 前言
- 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
- 过往经历的影响
- 破裂与修复
- 修复过去
- 如何自我对话
- 好父母/坏父母:不要轻易评判
- PART 2 孩子的成长环境
-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 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
- 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 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 争论的方法
- 培养善意
- 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
- 学习如何包容感受
- 确认感受的重要
- 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
- 修复关系,而不是冷战
- 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
- 床底下的怪物
- 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
- 人必须快乐吗
- 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
- PART 4 最初的孕育
- 亲子关系从怀孕时开始
- 交感巫术
- 你是哪类家长
- 宝宝与你
- 规划分娩
- 讲述分娩经验
- 吃奶的本能
- 最初的关系
- 支持:为了呵护孩子,我们也需要获得呵护
- 依附理论
- 强迫性的哭喊
- 不同的荷尔蒙,不同的你
- 不要害怕孤独
- 产后抑郁症
- PART 5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 亲子关系决定心理健康
- 互动及来回交流
- 如何开始交流
- 互看游戏
- 交流恐惧症
- 专注观察的重要性
- 当你沉迷于手机时会发生什么
- 我们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 婴幼儿也是人
- 讨厌的孩子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 为什么孩子变得“黏人”
- 寻找育儿的意义
- 培养孩子的稳定情绪
- 睡眠训练是一种控制
- 什么是睡眠逐步推进
- 帮助,而不是拯救
- 游戏力
- PART 6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
- 输赢游戏
- 先考虑当下可行的状况,别想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 行为得体所需要的特质
-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 早点积极投入时间,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 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有助于改善行为
- 不要随意为孩子的不得体行为找借口
- 管教孩子应该多严格
- 当孩子发脾气时
- 莫名其妙的哭闹
- 父母的谎言
- 孩子的谎言
-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 为年龄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设定界限
- 反常的青春期
- 孩子长大成人后
- 后记
- 致谢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