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_【英】弗朗西斯卡·韦德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弗朗西斯卡·韦德

内容节选

第五章艾琳·鲍尔(1889—1940)梅克伦堡广场20号1922年1月—1940年8月 “我不觉得自己像个大学老师。我想写书。哦天,哦天!” ——艾琳·鲍尔写给马格丽·斯普林·赖斯(Margery Spring Rice)的信,1911年5月17日 在收到那封足以决定人生轨迹的信件时,艾琳·鲍尔正在马德拉斯。鲍尔这年三十一岁,是剑桥大学戈顿学院一名教授中世纪历史的讲师。作为第一位接受阿尔伯特·卡恩旅行奖的女性,她正在进行她的全球探访之旅。阿尔伯特·卡恩旅行奖为选中的学者提供奖金资助,供他们在一年之内探访全球各地,“研究与比较各民族之间的风土人情,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社会、宗教与经济机构”,以期这些学者在探访归来之后“能更好地指导、教化国民同胞”。卡恩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慈善家,他主导的“地球档案”计划派出了十多名摄影师前往世界各大洲,目的就在于用彩色照片的方式记录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鲍尔眼中,卡恩是一位“开明的银行家,给你一千英镑让你环游世界,叮嘱你务必使自己那狭隘的学术眼界变得开阔”。对于鲍尔而言,能得到这一奖项实属意外之喜:对她进行面试的面试官曾带着狐疑的语气评价她“可能之后会步入婚姻,‘违背这份奖项的初衷’(原文如此)”,她也早就做好了奖项最终被颁给一位男士的心理准备,而对于一位男士而言,相同原因就算不上是反对理由。1920年9月,鲍尔离开剑桥大学,生平第一次离开欧洲,独自一人踏上了一趟勇敢的旅程,目的地包括埃及、印度、中国、日本、加拿大和北美洲。 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鲍尔遍览市集和露天的手作工作室,细细观赏路边的手工艺人劳作,他们有的在精心锻造精致的金链,有的在为色彩亮丽的披巾编织精美的流苏穗带。在印度,她受到本地人的隆重接待,一同参加晚宴的一般有政客、记者和革命家。每场晚宴几乎都只有鲍尔一名女性,她在剑桥大学口袋日记中记录她“享受这样新奇的体验:人们从‘我’的角度来谈论政府弊病”。这期间正值激变时期:印度国内激进主义分子积极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重获民族独立性,亲身深入这一国家的政治生活因此格外扣人心弦。这年夏天,印度发起新一轮的民族独立运动,国内反响热烈,鲍尔希望尽力去贴近这轮运动的起因,了解相关的方法。12月21日,有一位当地上流阶层的殖民地长官邀请她前往他的俱乐部跳舞,鲍尔拒绝了他的邀请(她对朋友说过,“身在印度这样一个分裂的社会环境,我无法安心做一位享乐的女士”),选择来到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挤在乌泱泱的人群之中。当晚,国大党在年会上宣布采取圣雄甘地所倡导的全面不合作策略,鲍尔成为在场亲眼见证的六位欧洲人之一。在德里,鲍尔以和平主义者、工党成员的身份与甘地短暂会面,两人坐在地板上,谈论各自国家的未来。离开德里,鲍尔一路北行来到开伯尔山口,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欧洲与印度、中国这两个巨大市场之间的重要通道。到那儿之后才发现,根据某条英国法规,女性无法从这个通道通过。后来,接待鲍尔的人收到一封边境官员寄来的言辞激愤的信:他们发现鲍尔居然装扮作男性,畅通无阻地通过了他们的关卡。 “我对这些国家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令我深深着迷,”鲍尔在给旅行奖的最终报告中写道,“但我的心义无反顾地迷恋上了中国。”她在中国待了两个月,这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与政治的激荡期。工业和教育业阔步发展,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为现代文学革故鼎新增添助力,青年女性对投票权的热切“远甚于我以往见过的所有妇女参政论者”。在印度的英国殖民地,在中国的英国租界,鲍尔通过与当地人、政府代表的交谈,第一次真正感知到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复杂的实体,“在历史课本以外,在那个无时无刻不处于争论之中的社会以外”,所具有的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鲍尔近距离观察到“西方各强国之间的敌对正在东方制造出与日俱增的问题”;离开中国后,鲍尔敏锐地认识到,“尽管眼下面临着由西方各强国制造的种种问题,但中国只要奋发图强,必将成为现代一支强大的力量”。这趟环球之旅赋予鲍尔将贯穿她今后所有作品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让她立意书写身边所处环境以外的历史。“阿尔伯特·卡恩旅行奖是破除我旧日桎梏的根源,”她在给同为中世纪学者的乔治·戈登·库尔顿的信中写道,“我的心开始从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飘远。作为调和,我想我会开始研究中世纪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 20 - 1920年12月4日,鲍尔在马德拉斯的托马斯·库克办公室收到了滞留三周的邮件包裹,里面有一封信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个她曾度过两年学习时光的地方。学校邀请她担任经济学史讲师,于来年秋季学期开始授课。鲍尔在《印度时报》上读到了那则“令人激愤无比”的新闻:剑桥大学否决为女性授予正式学位的提案。和简·哈里森一样,鲍尔感到幻想破灭,她在这里学习、教学已有十年,这份提案遭到否决,让她感到自己被剑桥大学背叛。“这是我生命中的至暗时刻,”鲍尔在给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在广场生活
  4. 第二章 H. D. (1886—1961) 梅克伦堡广场 44号 1916年2月—1918年3月
  5. 第三章 多萝西·L. 塞耶斯 (1893—1957) 梅克伦堡广场 44号 1920年12月—1921年12月
  6. 第四章 简·艾伦·哈里森 (1850—1928) 梅克伦堡街 11号 1926年5月—1928年4月
  7. 第五章 艾琳·鲍尔 (1889—1940) 梅克伦堡广场 20号 1922年1月—1940年8月
  8. 第六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梅克伦堡广场 37号 1939年8月—1940年10月
  9. 第七章 广场之后
  10. 注释
  11. 部分参考文献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引用版本均为初版
  12. 引文使用许可
  13. 致谢
  14. 译后记 林曳 2021年11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