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的教育_刘道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道玉
内容节选
本文写于2018年10月20日,为《学校文化》论坛十周年寄语。让学生放飞理想 我记得,1978年12月18号到22号,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启了。今年是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我估计全国各条战线都会开展一些相应的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湖北新民教育研究院在2008年创办了一个“湖北文化论坛”,也创办了一份《学校文化》杂志,这两件事情都是很有远见的。据我所知,全国的教育刊物很多,各种教育论坛和讨论会也很多,但是以学校文化为主的刊物好像还没有第二家。《学校文化》杂志恐怕是全国唯一一家研究、宣传和弘扬学校文化的刊物。这个论坛已经创办十年了,每年一届,已办了十届了;杂志也办了十年,今年大概正好要出版第100期。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广义上来说,人类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的总概括就是文化。狭义来说,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就是文化。比如说,精神、思想、观念、理念、学风、治学态度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多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我始终认为,办好一所学校,既要抓“硬件”又要抓“软件”。什么是“硬件”?学校的师资、学校的仪器设备、学校的图书资料、学校的房产,包括现代化的智能设备等等,这些都属于“硬件”。什么是“软件”?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软件。 那么,要论“硬件”,我们国家大、中、小学的“硬件”可以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今日大学的建筑、设备、办公用品都超过了世界最好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一个攀比思想,喜欢高、大、全、新,都追求新房屋,本来有很多旧房,他们不用。我在国外看到很多大学,人家的校舍都是两三百年以前的建筑,现在依然没有改变。外国人很实际,不“厌旧”;中国人有一个“厌旧”的劣根性,所以现在高楼大厦一栋栋地立,每栋大楼都有停车场,都有桑拿浴、空调,不得了。我看过美国的一些中小学,他们的一个中学、一个小学就是一栋楼,都是很旧的楼房。我们现在不仅大学,连小学、中学都豪华得不得了。但是我们的软件呢?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不是一个“教育强国”;一个“教育强国”必须既要有优越的“硬件”,又要有先进的“软件”,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设出最好的学校。 为什么中国人重“硬件”而不重“软件”呢?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一个传统的习惯。你说树木是什么,他能看得见:樟树、松树是具体的。森林是什么?他不知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导致我们教育的落后。现在大学的排名,我是不认可的。大学排名是商业化的结果,也是一种商业化的做法。尽管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大学都在宣传中国有多少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进入世界前100名,但是我都不认可。我认为中国能进入世界前100名的大学一所都没有,包括北大、清华。那都是吹牛,绝对是吹牛。为什么?因为这个排名完全是数量加起来的,你有多少房产、有多少校舍、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教师、有多少博士点、有多少硕士点、发表多少论文。恰恰中国就喜欢追求数字,追求数量。英国和美国的大学排名,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以前世界并没有大学排名,这是商业化的结果。哈佛、牛津、剑桥、斯坦福等大学,过去都存在,没有排名并没有影响它们的地位。所以现在中国大学的排名都是吹嘘。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一个原创性的世界科学学派,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学术大师,没有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世界公认的学术领袖人物,那么这个大学不能称为有“一流”学术水平的大学。 到现在中国在科学领域里仅仅获得了一项诺贝尔奖,即屠呦呦获得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个奖的含金量是很低的,它不是科学,只是技术,在世界上排不上名次。屠呦呦是很幸运的,不客气地说,带有极大的偶然性。30多年前的一个成果都快被人们遗忘了,只是有些应用价值而已。但这是技术不是科学,而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原创性科学成果。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每一个大学都至少有50个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有将近700名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大概70%在美国,都在美国顶尖的大学里面。中国现在有2800所大学,过去100年所有大学加起来的获奖者都达不到美国一所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它制约了科学家积极性的发挥。我国是集权式教育体制,它束缚了科学研究人员的自由,没有民主的学风,没有自由的研究环境,就不可能诞生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都知道,2017年,从美国回归了一位叫颜宁的女生物学家,她本来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被清华大学特聘回国,但回来后又离去。什么原因呢?中国没有学术自由。她申请了国家科学资金,但连续两年没有被批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科学基金八成是被那些倚老卖老的......
- 信息
- 自序
- 1 教育即解放
- 我的教育情结
- 对教育方针的新思考
- 论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
- 论教师的自我解放
- 教师的真功夫在于“导”
- 解放中国的“少年派”
- 教育即解放
- 转变教育观念,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
- 呼唤新时代的教育家
- 新教育实验的播火者
- 2 呼唤爱的教育
- 什么是爱的本质
- 爱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 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 教育必须要有博爱精神
- 教育者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 呵护童年,开启想象
- 呼唤爱心的处罚
- 爱的力量
- 播撒爱心的种子
- 爱心不老
- 3 学校是“成长之家”
- 学校是“成长之家”
- 学校教育的灵魂——校训
- 怎样培植教师的爱心
- 建立以班主任为首的导师制
-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 让学生放飞理想
- 怎样办好“少年班”
- 保持大学的独特个性
- 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书院
- 4 做热爱学生的校长
- 校长要有博爱的胸怀
- 做热爱学生的校长
- 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 苦读知书味,创造乐无穷
- 与学生谈理想
- 个性是观察人才的窗口——与李荣蓬同学的对话
- 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李泽华同学的对话
- 自己要成为自己学习的设计者——与苏州大学辩论队的对话
- 重新认识大学的作用
- 大学应当是自由思考的地方
- 5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 什么是幼儿智力的萌动期
- 母爱是最伟大的教育力量
- 我与一位农村母亲就教育孩子的通信
-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 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致学生家长王女士的信
- 充满爱心的家庭教育
- 花季少年初成长——我与杨文雅的八年幼教实验
- 爱心的“摇篮曲”
- 爱心在教育世家的传承
- 附录
- 从大学校长到小学校长
- 刘道玉:永远的校长
- 注视着那个最亮的火炬——访刘道玉
- 刘道玉:一位超前的教育改革家
- 梦魂萦绕系教育——记著名教育家刘道玉的人生追求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