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十讲_杨成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成凯

内容节选

五清刻本的版本鉴定 清刻本年代鉴定比较容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代刻书有讳字。康熙避“玄燁(烨)”、雍正避“胤禛”、乾隆避“弘曆(历)”,有助于确定清初本的时代,“寧(宁)”是道光帝讳,避“淳”是同治的标记,这几个字最有实用价值。不过讳字也不能绝对信赖,有时也有例外。康熙初年刻本不见得避讳,即使避“玄”,也不见得避“ ”,乾隆本也有“玄”字不缺末点的。我们也曾看到,同一版而且几乎是同时印的张惠言编《词选》,一本避“淳”,一本就不避。梁颖:《雍正刊本〈笠泽丛书〉之谜》,《藏书家》第9辑,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17-25页。 一般地讲,翻印本的价值要低于原版,正确地区分原版跟翻版是鉴赏和收藏的学识和功力所在。清刻本书坊翻版仿真牟利者不多,困扰书林的是雍正精刻本《笠泽丛书》,碧筠草堂和水云渔屋二本纠缠缭绕,久久不辨甲乙,参看梁颖先生的《雍正刊本〈笠泽丛书〉之谜》一文 。 《西昆酬唱集》 清康熙刻本(耆龄本“ ”不讳) 如果原版损毁,后人重刻或补版时,一般都有说明。有关序跋或牌记缺如时,就要仔细辨认。这就要求我们多知多见,首先要知道一部书有没有翻版,其次要知道原版和翻版有什么区别。除了多看古籍版本目录和题跋扩充自己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逐渐积累经验。这里特别要指出,目前古籍版本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现时论著中的观点不尽可据,最重要的还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以免发出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叹。像《词综》、《笠泽丛书》、阮元刻《复斋钟鼎款识》、胡克家刻《文选》《资治通鉴注》、汪阆源刻《仪礼疏》之类重要书籍,也有一些问题未必尽人皆知。[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范祥雍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这里且看清代刻的一部书,其书经常见到,可是还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清顾广圻刻的《尔雅注》三卷有增修本,有转手再印本。其实它还有一个影刻本,即清嘉庆十一年(1806)顾广圻思适斋影明嘉靖吴元恭刻本。吴刻《尔雅》是公认的佳本,流传很少,在明代就有翻版。顾氏影刻本出名工之手,相当可观。他人翻顾氏本亦步亦趋,逼肖顾氏影刻原版。不把原、翻二本并几比勘,几乎莫辨甲乙。近年市场上不断出现翻版本,都作为顾氏原刻处理。但是一旦二本并列,翻版神气呆滞,真赝一目了然。区分原版跟翻版时,一个要点是看版面整体感觉是否谐和,气韵是否连贯。古人论书法时有言,“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品味此言,可得此中三昧。陈乃乾:《陈乃乾文集·海上书林》,虞坤林整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清刻本数量十分众多,因为常见,过去更少有深入的研究。陈乃乾先生在《上海书林梦忆录》中曾经说过当年是怎样努力改变大家的观念,给予清刻精本更多的重视 。通行的善本划线到乾隆朝为止,这本质是在没有掌握各种清刻本珍稀程度的情况下,为了操作方便,不得不以年代划线,并不准确。事实上,由于过去少有人注意,遗留下来很多问题。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古文苑》 清嘉庆十四年(1809)兰陵孙星衍刻《古文苑》出自宋本,不仅版本精善,雕版刻字也出自名工之手,历来得到好评。清光绪有飞青阁摹刻本,逼真原刻。二本并列,字迹似乎完全相同,但是版面观感却有差异,嘉庆本朴厚自然,光绪本则显得生硬率易。这既有原版与覆刻的关系,也有不同时期工艺技术的关系。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50页。 《四书拾义》 清胡绍勋撰《四书拾义》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五卷,有序跋。后来又加刻一卷,字体不同,显然中间隔了一段时间,但是增刻本没有更动序跋。增加的那一卷,《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续一卷” 。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第六卷,因为从原书编排看,似乎徘徊在二者之间。而版本则著录为“清道光十四年吟经楼刻增补本”,这个名称还可以斟酌。因为它有歧义,可以理解为道光十四年所刻的是增补本,这样就把增刻的时间确定在同一年。不过这是个小问题。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本来著录了五卷和六卷两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却只著录五卷本 ,没有六卷本,这就是不了解内情的缘故。其实《四书拾义》这部书很有好评,后人多次翻刻,但它们都是五卷本,没有第六卷。六卷本之罕见令人惊讶,《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两本兼收确有真知。 ▲《古文苑》 宋刻本 ▲《古文苑》 清嘉庆十四年兰陵孙氏影宋刻本 ▲《古文苑》 清嘉庆十四年兰陵孙氏影宋刻光绪五年飞青阁校印本 ▲《四书拾义》 清道光十四年吟经楼刻本 《四书拾义续》 清道光十四年吟经楼刻增补本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37页。 《巢林诗集》 有乾隆九年甲......

  1. 信息
  2. 导论 古籍版本研究和收藏面面观
  3. 一 关于古籍版本学的思考
  4. 二 从刊印过程说起
  5. 三 版本鉴定总说
  6. 四 结束语
  7. 第一讲 宋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8. 一 宋刻概述
  9. 二 宋刻本的文献价值
  10. 三 宋刻本的印制形式
  11. 四 宋刻本的版本鉴定
  12. 五 宋刻本收藏鉴赏的背后
  13. 第二讲 金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14. 一 金刻本的历史定位
  15. 二 金刻本的版式特点
  16. 三 金刻本的文献价值
  17. 四 金刻本的版本鉴定
  18. 五 金刻本的收藏和研究
  19. 第三讲 元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20. 一 元刻概说
  21. 二 元刻本的版式风貌
  22. 三 元刻本的版本价值
  23. 四 元刻本的版本鉴定
  24. 五 元刻本收藏
  25. 第四讲 明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26. 一 明刻概说
  27. 二 明刻本的时代分布
  28. 三 明刻本的版式风格
  29. 四 明刻本的文献价值
  30. 五 明刻本鉴赏举隅
  31. 六 明刻本的版本鉴定
  32. 七 明刻本收藏余论
  33. 第五讲 清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34. 一 清刻概说
  35. 二 清刻本的时代分布
  36. 三 清刻本的文献价值
  37. 四 清刻本的版式风格
  38. 五 清刻本的版本鉴定
  39. 六 清刻本收藏略论
  40. 七 清刻善本琐谈
  41. 第六讲 活字本的鉴赏与收藏
  42. 一 活字说略
  43. 二 活字特点
  44. 三 活字本的内容
  45. 四 活字本的形式
  46. 五 活字本的鉴定
  47. 六 活字本的收藏
  48. 第七讲 抄本的鉴赏与收藏
  49. 一 抄本和写本
  50. 二 抄本的类型
  51. 三 抄本的来源
  52. 四 抄本的价值
  53. 五 抄本的鉴赏
  54. 六 抄本的收藏
  55. 第八讲 批校本的鉴赏与收藏
  56. 一 批校本概说
  57. 二 批校本种种
  58. 三 批校本的鉴赏
  59. 四 批校本的鉴定
  60. 五 批校本的收藏
  61. 第九讲 丛书的鉴赏与收藏
  62. 一 丛书概说
  63. 二 丛书的版本
  64. 三 丛书的收藏
  65. 四 丛书和单行本
  66. 五 余论
  67. 第十讲 初印和后印
  68. 一 从雕版印刷说起
  69. 二 从形式上看初印和后印
  70. 三 从内容上看初印和后印
  71. 四 版本鉴别
  72. 五 价值、鉴赏和收藏
  73. 赘语 古籍的价值与收藏
  74. 一 古籍的价值观
  75. 二 古籍的收藏观
  76. 编辑整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