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简史_桑本谦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桑本谦著

内容节选

第2章联结 传统法学把法律分割成不同门类的领域,但只要理解了法律的底层逻辑,理解法律通过模拟市场来管理社会,法律决策者就会获得一种联结思维。割据思维往往把简单问题想象得很复杂,而联结思维却经常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 我还记得上小学时,有次数学考试做错了题,竟把大于号“>”和小于号“<”给弄反了。老师很恼火,罚我把以下两句话——“大于号口朝左尖朝右”和“小于号口朝右尖朝左”——各写100遍。她希望强化训练能让我牢牢记住这两个数学符号的模样,防止以后再犯这个低级错误。我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但她不知道强化训练对我其实毫无意义。有类人是天生对左右不敏感的,我就是,每逢听人说左右,我总要深深地思考一下——是用哪只手写字来着,然后再去推测左和右。对我来说,向左还是向右,这个问题很抽象。 对左右不敏感,涉及某些高层次的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和顶—枕叶交界处的角回功能迟钝有关,它是大脑后部的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后天的训练几乎不起作用。我这种人很常见,可能上海尤其多,你看上海的司机已经用更为形象的“大拐”和“小拐”取代了“左拐”和“右拐”;其他地方也少不了,我知道中国北方乡村的老农在扶犁耕地时向牵牛人发出的指令也不是“左”和“右”,而是“拉”和“推”。这样的替代指令非常人性化,不过相比之下,我为了做对数学题而找到的办法就更加高明了。 我不再关心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什么模样,也不考虑左和右,只需遵循一个更简单、更深层的原则——让口永远朝着较大的数,让尖永远朝着较小的数——就永远不会做题出错了。其实两个数学符号就是按照这个底层逻辑来设计的,把握问题的底层逻辑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我已经超越了“形态学思维”——就像生物学家,他们辨认昆虫可以不必查看动物是否长着三对足和两对翅;而法学家,他们辨认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仍然要比对预设的构成要件。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法律不过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同的法律解决不同的问题,但它们可以分享相同的逻辑,可以在底层逻辑上统一起来,就像同一棵大树上长出的分散枝叶。好像所有成熟的知识体系都呈现出了树形结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构),比如欧式几何学有数不清的定理和公式,但根基却只是5条简单的公理。法律有没有这样的底层逻辑?必须回答有,否则我写这本书就是无的放矢了。法律人多半会认为法律的底层逻辑就是公平和正义,但我想说比公平正义更基础的是理性选择。 一个人做出选择要权衡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若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就要“舍鱼而取熊掌”,这个逻辑的正当性不言而喻。但若鱼和熊掌分别在两个人手里,同样是两者不可兼得,但选择从一个人扩展为两个人,因此成了集体选择或公共选择,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假定这两个人就是你和我,我们只有两个选项——要么让我得到一条完整的鱼,要么让你得到一只完整的熊掌,除此之外别无他选。那么,我是不是应该忍痛割爱,做出点牺牲,为了确保你得到一只熊掌,而必须放弃自己可以得到的那条鱼呢?这就让人纠结了。纠结却又理不清头绪,问题就会恶化,搞不好就会恶化成哲学或伦理学争议。 其实说来也简单。让我做出牺牲并非不可以,只要未来还有补偿的机会或者已经提前补偿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前提可以放松)。怎样才会有补偿的机会呢?答案应该是你我签订一个长期合约,利弊权衡的逻辑依旧,但只对事不对人,这意味着你我的位置可以互换。今天我为你吃了点亏,明天我就要把便宜占回来,长远看吃亏和占便宜的机会在你我之间是均匀分配的。如此约定,就在你我之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互惠关系,或者说,合约把我们变成了一个整体,可以像一个人那样去权衡利弊。正如手臂和头颅被整合进了一副身躯,“抱头鼠窜”因此成为合理的避险行为一样。 如果合约扩展到第三人,双边互惠就变成了三边互惠,互惠关系也增加了一种可能——我的牺牲可以先由第三人补偿,再由你去补偿第三人。当合约扩展到第n个人时,这个n边合约就固定为一条规则,规则只是多边合约的另一个名称。互惠的规模越大,互惠的关系就越复杂。但无论多么复杂的互惠关系,都可以分解还原为无数个最简单的双边互惠。复杂只是简单的累积。 大规模的互惠关系可以分身到不同领域,并在国家力量的加持之下演变为不同门类的法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法律制度的底层结构都是互惠的合约,底层逻辑依旧是“舍鱼而取熊掌”的利弊权衡。传统法学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硬生生分割开来,但只要我们往深里看一层,壁垒或围墙就会轰然坍塌。而一旦割据的法律被整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维就可以纵横驰骋,在不同法律领域任意穿越,还能随时打开一片前所未有的知识空间。 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深耕”,固然可以获得一些真知灼见,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仍是一种认知缺憾。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话粗理不粗,表层结构的凌乱不妨碍底层结构的统一。倘若再往深里看一层,“......

  1. 信息
  2. 序言
  3. 第1章奠基
  4. 第2章联结
  5. 第3章还原
  6. 第4章纵横
  7. 第5章演化
  8. 第6章分离
  9. 第7章变迁
  10.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