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证规则研究_徐梦醒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徐梦醒

内容节选

第一节法律论证的规范性 一、法律论证作为一种法律方法Neil MacCormick,Rhetoric and the Rule of Law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28.[德] 阿图尔·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6页。 法律论证方法的重要性,源于法律内在的可反驳性。“法律的确定性是一种可废止的确定性(defeasible certainty),这种理念与法律的可辩论性并不无矛盾,而拥有共享的理论基础。” 法治信仰的对象不是僵化的法条,而是在法律精神当中体现出来的、针对特定意识形态和固有观念的可辩驳性,以及对可批判性反思的尊重与认同。“没有任何合意是最终的定论;相反,每个表述、每个结论、每个论点原则上都是有缺陷的;换句话说,都是可以修正的。” 法律本身通过语言得以存在,通过意义的彰显来获得人们的理解,通过言语行为如断言、宣告、陈述等来表达自身(抑或立法者或立法者合意的)的立场。“显然,法律实证性的意思是,伴随着一个有意识制订的规范结构而来的,是人为的、社会实在的一个片段,这一片段仅仅是暂时地存在着,因为它的每个部分都是可以改变和取消的。法的有效性似乎纯粹是这样一种抑制的表达,它在时时存在着的废止某规范之效力的可能性面前,赋予这种规范以一个时期的存在。” 法律的可辩驳性和其可修正性密不可分,该特点决定了无论在何种立法体制之下,总是存在对法律进行反思质疑的空间。 (一)法律论证方法的界定 1.论证与论辩参见 [美] 道格拉斯·沃尔顿:《法律论证与证据》,梁庆寅、熊明辉等译,熊明辉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译序。 论证和论辩仅一字之差。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前者强调对结果的证实,后者则将着眼点放在论证的动态进程当中。有学者区分了两种论证:一种是作为话语交际行为的论证,由主张及其理由所组成;另一种则强调就特定主张提出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称两者分别为“论证”(argument)和“论辩”(argumentation)。 在学理上尽管存在区分,但在实践中通常可以认为论辩包含着论证,因为论辩进程本身包含着论辩结果如何逐步得出的展现与解读。论证评价主体可以从其结论当中反观论辩过程的思维规划,也可以从论辩进程预测结论的走向及其效力。法律论证理论的研究中,上述区分对两种概念运用的理解具有引导性作用。Ivring M Copi,Introduction to Logic,7 th edition. Macmillan, 1987, pp.6-7.赵汀阳主编:《论证》,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论证涉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证成关系,因而通常表现为一系列陈述和命题的序列。表征为前提的命题通常能够为特定结论提供某种支撑性的理由、依据,从而为该结论进行辩解和证明。Copi认为:“一个论证并不仅仅是一个命题的集合,而是有一个结构(structure)。通常以前提和结论来描述这个结构,在其他命题的基础上被断定的那个命题是结论,而那些为接受结论而提供支持和理由的命题是前提。” Lambert和Ulrich把论证看作“命题构造的集合,一个是结论,其他的是前提”; Angeles认为论证“提供支持或否定某东西的理由”。国内通常将论证界定为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命题确定另一个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是“用某些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 可以说,论证就是一系列论述,这一系列论述是被用作通过前提来支持一个结论的,说明结论是从前提得出来的。一个论证就是用逻辑方法从理性上进行的证明。因此,论证的本质在于证明,是运用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针对这些定义的理解可以将论证从两种相反的视角展开,一种是通过人工技术语言将论证视为形式语言的单线性推导,另一种则是在非形式逻辑思维中将其视为日常语言或自然语言的实践活动。 2.法律论证的内涵 由于其发展较晚(二十世纪后半期),并且建立在多种哲学背景和思想传统之上涉及多重学科的核心理念,学界目前尚无对于法律论证内涵的统一界定。不同学科原则和假定的预设条件,都约束了针对法律论证特定构成部分的不同解读。总结多数学者的意见,在基本公式的层面,可以将法律论证视为法律命题的证立过程,亦即通过摆出证据,对特定法律表述、法律学术、法律意见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正当性,提出理由和根据予以证成。法律论证在结构上,就是法律语境中一个结论和若干个支持结论的前提组成的陈述句序列。[荷] 伊芙琳·T.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张其山、焦宝乾、夏贞......

  1. 信息
  2. 作者简介
  3. 其他
  4. 总序
  5. 摘要
  6. 导论
  7. 第一章 法律论证规则的理论渊源
  8. 第一节 因明学中的论辩规则
  9. 第二章 法律论证规则的本体论
  10. 第一节 法律论证的规范性
  11. 第三章 法律论证的推论规则:静态的分析视角
  12. 第一节 法律论证的推论规则与适用
  13. 第四章 法律论证的对话规则:动态的分析视角
  14. 第一节 走向多主体的论辩逻辑规则 ——以洛伦岑的理论为例
  15. 第五章 法律论证规则的适用论
  16. 第一节 法律文书中的论证规则
  17. 结语 法律论证规则推进司法公正
  1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