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银行股_丁昶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丁昶

内容节选

第4章中国经济值得看好 ・从销售面积这条线看,过去几年的高歌猛进,一定程度上给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压力。从竣工面积这条线看,情况就乐观得多了。过去十年,每年的竣工量一直在10亿平方米左右,近期甚至还略有下降。如果从来没有泡沫,当然也就不存在泡沫破灭的问题。因此从建筑总包以下的各个行业,未来几年的业务量不见得会缩水,很可能还会在“保交房”的压力下略微上升。 ・中国把正确抗疫带来的这部分“能量”,以“节约政策空间”的形式储蓄起来了。如果根据对照组科学实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应该同欧美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致。其他条件都相同,只保留一个抗疫政策的差别,把正确抗疫的优势完全释放,形成经济繁荣。那样的话,微观主体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了。 ・总而言之,中国是大银行小企业,美国是大企业小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信誉极高,此处信誉高低之差足够维护一家银行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人看来,可能许多企业都比银行更有信用,他们更愿意给这些企业直接融资,没有必要通过中间媒介。 高周转到此为止 中国房地产业的本质,有点类似于批发转零售。法律规定了政府是唯一的土地提供者,但是它的体量很大,难以直接与每一个购房人单独接触,所以需要开发商来把土地一举拍下,然后再拿去慢慢零售。这个商业模式是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适应的,在逻辑上也没有修改的必要,比如矿山与冶炼企业、车厂和4S店也是这个关系。 关键的区别在哪儿呢?大宗商品也好,耐用消费品也好,它们的波动周期比较短,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行业前景有好有坏。经历过几次周期,心理预期和财务模式也就匹配起来了。可是房地产周期长,很多人入行几年、十几年全是牛市,他们习惯了在批零差价之外,再挣得一部分顺势上涨的利润。顺势这部分利润没了,甚至变成逆市了,他们就不习惯了。 因为心理不习惯,所以总想着抗拒行业利润率下滑的趋势,怎么办呢?加快周转。以前每个项目赚5%,一年做3个项目。现在每个项目赚3%,一年做5个项目,利润不就保持住了吗?确实,这样看利润是保住了,但是风险也加大了。 图4-1显示了中国历年房地产行业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这两者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在总量上升的过程中,销售面积领先竣工面积一两年也是正常的,但是从2017年以后,竣工面积就明显跟不上销售面积了。这说明,开发商完成预售,拿到购买者的款项之后,并没有全力保证交房,而是挪用到其他地方去了。 图4-1 中国历年房地产行业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 资料来源:万得金融终端。 有人因此质疑预售制度,这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尚未有法律规定提及房地产不能预售。事实上,绝大多数楼盘,只要在预售环节未售完,自然就会转入现房销售,只是价格会高一些。有的楼盘还会特意把楼王位置留着,不参加预售,期待最后卖出一波现房,出现一个高价。 归根结底,预售制度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买到相对便宜的房子。凭什么呢?就凭购房者把资金提前交给开发商使用了,这是他们应得的利息。其实对于非全款支付的购房者来说,这个资金也不全是他们自有的。公积金或者商业贷款的成本在其中占到3%~5%,但是开发商给予购买者的让利幅度可远不止如此,至少也有年化8%,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售楼处推盘表上的报价中倒推出来。总之,预售制度本身并没有性质上的问题,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遭遇的问题主要在数量上。 虽然2022年确实是若干年来房地产销售较差的一年,但是一些媒体上经常提到的同比数据则有一定的误导性。笔者写作的时间是2022年6月,在图4-2中,笔者列出了最近十一年的同期累计数据,并做了一个比较。 图4-2 最近十一年同期累计数据比较 注:累计数据为1~6月的数据。 资料来源:万得金融终端。 相对来看,2021年的数值较为异常。2020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是相对可比一些。如果与2020年的同期累计数据相比,2022年销售额的降幅是3%,销售面积的降幅是5%。其数据走势还是比较平稳的。此时,开发商手里已经积压了大量已销售未交付的房子,这时候依旧指望销售额再上层楼是不现实的。 那么为什么2022年许多开发商都面临空前的资金链紧张?因为前几年开发商之间流行高周转、高杠杆的做法。这边项目销售回款刚到,那边立即就转去拿地,所以开发商账上没有留下多少现金,只是剩下一堆存货而已。其实从历年行情来看,这也不是问题。存货也可以随时变现,账上有存货就等于有资金。“三道红线”政策是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对房地产融资限制的政策,一方面是对作为融资主体的房地产企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对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的限制。 不过,为了保证金融健康发展,2021年“三道红线” 政策全行业推行,要求贷款不仅与抵押物价值相关,还要与开发商的资本金相关。很多开启高周转模式的开发商变得措手不及,它们纷纷现金流告急,有几家龙头公司也走......

  1. 信息
  2. 前言
  3. 第1章 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4. 第2章 效率周期里的中国银行业
  5. 第3章 中国银行业走进公平周期
  6. 第4章 中国经济值得看好
  7. 第5章 美国的成长股牛市
  8. 第6章 风格转换终将到来
  9. 第7章 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10. 第8章 坏账问题
  11. 第9章 模式问题
  12. 第10章 估值问题
  1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