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_宋志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宋志平

内容节选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 机制革命不应只在民企实现,国企也应成为共享平台。今天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企改革的动力是什么?答案就是满足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员工不仅要工作,还要生活,怎样让他们负担起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购房购车等成本,在企业里安心工作,在社会上体面地、受人尊重地生活,这是改革的大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里的骨干就很难留住,年轻人也不愿意进入国企,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所有者利益也就无从保证。 故事48 不败的纪录 中国建材旗下有几个机制革命的先行者,南京凯盛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是中国建材工程板块子企业,成立于2001年12月。南京凯盛的成立是建材行业里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其创业者原来是南京水泥院的一个设计组,因不愿意在院里吃“大锅饭”,希望与中国建材合作,成立一个员工持股的合资公司。 这件事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南京院当时划转给了兄弟单位中材集团,这涉及两家央企,又在一个行业。那时我刚当中国建材的总经理,一上来就要面对这件事。中材的领导找到我,我说我可以劝他们回去,但是你们要善待这些骨干,不要因为这件事影响他们的发挥。但后来关系越弄越僵,我发现这拨人回不去了。当时他们想单干,主要是希望能够自己有一些股份,而不是只做单一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创业,才有希望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以资本的方式实现为财富,这是他们的根本想法。 我当时就想,中国建材可以支持他们做员工持股公司,看一看到底会怎么样。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正好赶上这样一个事件。那时这些人没多少钱,都是现金投资,只用400万元注册资本成立了一个小公司,他们占49%,集团企业占51%。公司成立后,我去看了一遭,当时十几号人挤在一栋居民楼里租来的小办公室里。我当时鼓励他们,南京凯盛要做一家绩优企业,三年内努力实现“三个一”:营业收入1亿元,净利润1000万元,员工100人。一年他们就做到了。我第二年又去,说希望做到“三个三”:营业收入3亿元,净利润3000万元,员工300人,过了一年又实现了。后来我说你们要做到“三个五”:营业收入5亿元,净利润5000万元,员工500人,很快又实现了。 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南京凯盛已逐渐从业务单一的设计院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设备成套、施工安装、生产调试、技术改造、水泥工厂智能化建设等业务于一体的创新型国际化工程公司,每年有十几亿元收入和上亿元利润。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成立至今,承接的200多项国内外大大小小项目中,无一失败亏损。对比之下,其他一些国有工程公司,做的不少项目出现了亏损,因为大家只重视拿项目,只重视现金流,只重视销售收入或规模,对经济效益却不太重视。但员工持股公司就不一样了,盈利是整个公司一致性的行动和目标。有媒体分析称,南京凯盛“不败的纪录”根源就在于机制。 观点48 企业不发展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强调,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就是要加强正向激励,健全激励机制。会议提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断其一指”指的就是机制。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大锅饭”,我们进行了“劳动、分配、人事”三项制度改革,我称之为“老三样”。“老三样”主要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奖勤罚懒,提高效率。今天我们要推行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科技企业分红和超额利润分红的“新三样”,解决企业的财富分配问题,提高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员工持股。依照《公司法》,通过普通员工、科技人员来持股,员工出资给一些优惠,科技人员以人力资本入股,量化后给一些股权,这是常规做法。持股分创业股和激励股两种。创业股指的是公司创业者占有的、可继承的股份;激励股是员工在公司时就有,不在公司时按照约定规范退出,再派给新员工的股份。万华做的就是激励股,员工持有的股份不流通,员工不享受股票溢价,由员工持股公司享受溢价,而员工享受分红权、净资产收益权,这样就不受股票下跌影响。企业也等于给员工带了金手铐,使员工能够更加稳定地工作。中国建材所属合肥水泥院也是这种形式,院下面有6家员工持股公司,院持股70%,科技人员和骨干持股30%,股权的持有、退出、流转方案做得非常细致。合肥院原来是个小院所,现在每年有几亿元的净利润,成为最赚钱的水泥设计院。 2.上市公司股票计划。它包括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我觉得股票增值权最好做。股票增值权,西方人称之为影子股票。什么意思呢?经理层不出现金,也不真正拥有股票,但享受股票的增值。比如股价现在是3元/股,给经理100万股增值权,当股价涨到5元/股时,经理就有200万元,从税前的成本里列支。这实际上是一种奖励,把经理的收入和股票价值联在一起,促使经理和股东的利益能够联在一起。股票增值权简便易行,对经理层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超额利润分红。对大多数非上市公......

  1. 信息
  2. 第一篇 战略
  3. 迷思一 战略和管理:战略是头脑,管理是腿脚
  4. 管理者不是领导者
  5.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
  6. 董事会是战略性力量
  7. 做好董事长是一门艺术
  8. 迷思二 目标和资源: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
  9. 用整合优化的方式做大做强
  10. 做企业要有三分天下的思想
  11. 失去机遇是最大的失误
  12. 奇迹越不出规律的边缘
  13. 迷思三 专业化和多元化: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
  14. 产业扩张的同心圆模式
  15. 业务选择要归核化
  16. 组建业务多元的“联合舰队”
  17. 选新业务是最难的事
  18. 迷思四 有机成长和联合重组:内生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
  19. 联合重组是高水平的经营活动
  20. 联合重组是获得效益的故事
  21. 联合重组不应被看成垄断
  22. 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仗
  23. 迷思五 做大和做强: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
  24. 时时提防大企业病
  25. 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26. 做企业要有格局和能力
  27. 大企业战略应是国家战略
  28. 第二篇 管理
  29. 迷思六 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人与企业的价值统一
  30. 做企业要以人为中心
  31. 管理重在调动和发挥潜能
  32. 小型涨落是进化过程
  33. 企业要靠规范的制度约束行为
  34. 迷思七 管理和经营:正确地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
  35. 质量和信誉是永远的追求
  36. 从管理到经营
  37. 开展三精管理
  38. 定价制胜
  39. 迷思八 集权和分权: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40. 选择适合的管控模式
  41. 企业分多少层为宜
  42. 格子化管控
  43. 破除谷仓效应
  44. 迷思九 独资和股权多元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
  45. 上市妙不可言又苦不堪言
  46. 新国企“新”在哪儿
  47. 混合所有制是把金钥匙
  48. 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49. 迷思十 管理效能和机制动力:管理是生存之基,机制是源头活水
  50. 企业应是共享平台
  51.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
  52. 机制革命:推开国企改革最后一扇窗
  53.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54. 第三篇 创新
  55. 迷思十一 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让创新成为社会基因
  56. 创新的意义是创造效益
  57. 有效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58. 让创新成为一种风尚
  59. 迎接企业家社会
  60. 迷思十二 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变与不变的平衡
  61. 既造“矛”又造“盾”
  62. 跨越创新的两难
  63. 勾画产业升级三条曲线
  64. 转型不是转行
  65. 迷思十三 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
  66. 吹响创新集结号
  67. 制造强国是模仿不来的
  68. 集成创新是一条捷径
  69. 用重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
  70. 迷思十四 “互联网+”和“+互联网”:新思维加出新动能
  71. 互联网催生企业变革
  72. 制造业要主动+互联网
  73. 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的根
  74. 用互联网思维把生意做活
  75. 迷思十五 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既依赖技术,又依赖创意
  76. 把产学研拧成一股绳
  77. 把研发当成产业
  78. 商业模式创新是赚钱的秘密武器
  79. 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
  80. 第四篇 文化
  81. 迷思十六 企业文化的正义性和宗教性: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82. 用先进的文化指引心灵
  83. 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84. 解决文化融合的难题
  85. 企业领导是文化领袖
  86. 迷思十七 企业成长和员工成长:对员工好就是对企业好
  87.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88. 知人善用是企业成功的根本
  89. 学习型组织永远在路上
  90. MBA、EMBA是必修课
  91. 迷思十八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92. 借鉴美日企业文化的长处
  93. 我们永远是孔子的学生
  94. 包容的经营哲学
  95. 弘扬君子之道
  96. 迷思十九 竞争和竞合:竞争是一把双刃剑
  97. 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
  98. 让我们一起走出“丛林”
  99. 领袖企业是行业的福音
  100. 奉行利他主义
  101. 迷思二十 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102. 做有品格的企业
  103. 把环境保护放在盈利之前
  104. 走合作共赢的国际化道路
  105. 一生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