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法律意识与行为取向:基于上海的调查报告_李峰,张善根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峰,张善根

内容节选

上篇数据报告 第一章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被悬置的法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30年的法治启蒙,“法治优于人治”“要法治不要人治”已经逐渐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法治中国成为法律学人及其整个国家的梦想与追求;经过30年的法治建设,法治从器物建设、法律职业队伍建设到法律制度建设已经基本齐备、健全。中国确实可以自豪地向国人、向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基本形成。[1]然而,突飞猛进的法治发展,也暗含着深刻的隐忧。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法律,但却面临着越来越少的秩序;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法律机构,但却面临着越来越混乱的社会治理;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法律宣传,但却面临着越来越少的信任;法律离我们越来越近,正义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法律权力越来越多,但法律权威越来越少。法治在中国推进过程中所遭遇的这些尴尬与困境,形成了“法治悬置”的社会学现象。 简单而言,所谓“法治悬置”就是法治被搁置的意思,即法治作为国家的建构,在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中,遭遇着难以向社会下沉的一种状态。法律社会学把这一现象解读为:法治在我国主要体现为一系列法律的文本规则,是书本上的法,还没有转化为行动中的法。[2]这在某种程度上描述出我国法治落地过程中的困境,但“法治悬置”的困境绝不仅限于此。实际上,当前中国法治是一种表征性法治,其具备了法治的表征性要素:制度、机构和法律人,但法治秩序还停留在建构者的理想之中。法治在推进过程中,被社会场域无形软化和搁置,而难以真正落地,从而形成国家与社会“分治”的局面。 “法治悬置”是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性现象,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首先,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整体上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断层,法治的发展主要是政府强力推进,社会缺乏法治自我生成的基础。其次,社会进化一直存在文化堕距现象,即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滞后于物质文化的现象。[3]而中国法治的推进,无疑加大了社会与法治的距离。再次,法治是精英阶层的理性设计,并主要表现为一种移植的法,无论是作为中国法律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作为现代法律精神的法治品格,都是来源于中国之外。尽管一直以来,法治建构都很强调中国化、本土化,但这些外来法律对中国社会来说,依然比较陌生。社会公众对其既不了解,也不能理解。最后,法治的规则与社会所习得的规则有太多的差异,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使得社会大众难以适从,也导致了法治的权威难以建构。 尽管“法治悬置”现象事出有因,但因此而形成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治的局面却不容忽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现代社会的治理是法治的治理,现代社会秩序的本质是法治的秩序。然而,如果法治无法融入社会,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治,意味着法治还没有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然法治建构的行为规范也不会被社会所遵守。不仅如此,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治还导致社会公众对规范秩序服从的紊乱,损耗法治的公信力和权威,最终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不信任。实际上,虽然法律日臻完善,但人们对法律的信心却逐渐瓦解。当人们越来越不相信法治的时候,法治已经面临着危险。当人们拒斥法律的时候,法治建构的梦想就面临着破产。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 解决“法治悬置”这一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事情。但总体而言,大致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从国家层面,通过建构法律权威的方式。另一个就是从社会层面,通过法律大众化的方式。前者以健全、完善法律系统为主导,其不仅要建立法治化的规范体系、组织系统和法律职业队伍,还要在法律系统之外,处理好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使法律的运作超然于政治之外,而不被沦为政治的附庸。法律只要有权威,社会必然会认同和接受。后者则依托社会公众,认为要让社会公众认同和接受法治,那么就应让法治大众化。实际上,两个路径目标一致,殊途同归,相互影响和建构。其差异仅在于权威的路径是自上而下,而大众化的路径是自下而上。而且对法治的社会认同与接受而言,法律的大众化可能更为关键。实际上,法律权威本身也可以是社会认同和接受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解决了法治的大众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够化解“法治悬置”问题。 我国在具体解决“法治悬置”,让法治下沉落地的思路上,大致经历了硬着陆和软着陆两个阶段,基本手段主要是普法和法律的实施。早期以硬着陆为主,国家对法治的社会化采取比较强势的态势。其一方面在建构表征法治的同时,利用国家的优势排斥其他社会规范系统。另一方面,通过激发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采取积极的法律行动,尤其是利用诉讼,以获得法律的权利。而当前主要以软着陆为主,其逐渐重视社会场域对法治下沉的作用力。法治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治理的手段。因此,通过法律的积极对抗逐渐被弱化,而更多地主张通过其他非诉讼渠道,化解社会纠纷与矛盾。然而,我们却发现,不管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其并没有有......

  1. 目录
  2. 上篇 数据报告
  3. 下篇 专论
  4. 附录
  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