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试律诗学研究_梁梅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梁梅

内容节选

绪论 试律似乎总也摆脱不掉它的尴尬处境。佳作流传,论者却鲜有提及;士子勤于此道,却随写随弃,不欲留存;属于唐诗,却被冠以“体卑”之名。事实上,它与士子命运息息相关,是科举制度在文学领域里的投射,是士子为争科名而创作的特定体裁的文学作品,与八股文等都是科举文学。科举文学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八股文,然而伴随封建科举制度始终的却是试律。从集合的角度讲,它应属于文学和社会制度两大集合的交集,同时具备科举考试的功能特征和政治标准,又有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唐宋大部分时段,开科考试必考试律。《文苑英华》卷一八○至一八九“省试类”收录唐试律有十卷之多。即便如此,有关试律的理论批评却相当薄弱,直至清代才开始真正对试律的创作规律和文体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试律和试律诗学称名述略 何谓试律?前者“试”,表示它的功能特征,用来考量士子,选拔人才。后者“律”,表示它的文学特征,属于长篇排律。乾隆时期李因培的《唐诗观澜集》中有一篇《试律》可看作试律诗学的专题论文。“唐承隋制取士,永徽而后兼用诗赋。其诗自进士大科及府州小试,命题限字率以六韵号曰试律。”[1](《唐诗观澜集·试律》)所以,试律是这种文学体裁官方正式的称名。例如,纪昀的《唐人试律说》、梁章钜的《试律丛话》、朱琰的《唐试律笺》、石渠的《葵青居试律》等皆以“试律”名之。但试律还有很多“别名”:有应试诗,如叶葆的《应试诗法浅说》、臧岳的《应试唐诗类释》;五言排律,如蒋鹏翮的《唐人五言排律诗论》、吴之章的《唐诗五言排律选注》;试体诗,如郑城的《贻经堂试体诗》、黄士珣的《翠云馆试体诗》等,但民间所通行的为试帖。 据李因培所考,试帖原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考察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即“帖经”。“至试帖之名,专指明经一科。《通典》称明经先帖文,然后行试帖经之法。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惟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为通。……自近代选家标以试帖,谬误相袭,遂为世俗定名,今特为辩正,俾学者知所本焉。”[2](《唐诗观澜集·试律》)这种考试太过机械,多为士子所不屑,因而颇有止步于此者。如果帖经考试没有通过,则可作试律来补救,称之为“赎帖诗”。因而,试律与试帖分属于不同的考试科目,但后来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将试帖混淆为试律。接受这种称名的人越来越多,遂变成试律的另一主要别名。以试帖命名的试律诗集不胜枚举,如清代最早的一部唐人试律选本毛奇龄的《唐人试帖》,王植桂的《七家试帖辑注汇钞》、徐元璋的《长春花馆试帖》、王祖光的《守砚斋试帖》等。以之为名,只包含了科举的功能特征,文学特征反而湮没,以至于当它退出科场,终于以文学作品的姿态再度出现时,总是飘散出一种陌生的气息。 试律具体到每一首诗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试律的题目分为主体和限定两个部分。主体部分与传统诗歌相同,因为是科举文学,这部分由主司命题。限定部分可以是“赋得”,表示因题而作的性质,也可以标明主考机关,表明考试的级别。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称为礼部试、省试、都堂试;各级地方考试为府试、州试;由崇文馆、弘文馆、国子监主持的考试题目限定为馆试或监试;博学鸿词科考试称为制试。限定部分可有可无,灵活多样,如王表的《花发上林》在《唐人试帖》和《唐人试律说》中直接写明题目主体《花发上林》,而在《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中则题为《赋得花发上林》。豆卢荣的《春风扇微和》在《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中为《制试赋得春风扇微和》,在《诗法度针》和《唐人试帖》中则题为《赋得春风扇微和》。主体后也可以加限定成分“得某字”,表示押韵之韵字,如纪昀的《赋得圆灵水镜,得圆字》。是否加限定部分本无定说,《唐人试帖》《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应试诗法浅说》等几种影响较大的唐试律选本皆无标明。 试律属于诗,这本该是不争的事实,以“诗”命名的试律选本俯拾即是。然而,在研究试律最充分的清人眼中,试律变成一个身份可疑的政治与文学的混血。试律是否属于诗歌的范畴,便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洪亮吉的《江北诗话》载:“应制应试皆例用八韵诗。八韵诗于诸体中又若别成一格。有作家而不能为八韵诗者,有八韵诗工而实非作家者,如项郎中家达贵主事征,虽不以诗名家,而八韵则极工。项壬子年考差,题为‘王道如龙首,得龙字’,五六云‘讵必全身现,能令众体从’。贵己酉年朝考,题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得无字’,五六云:‘绿归行马外,青人濯龙无’可云工矣。吴祭酒锡麒诸作外复工此体,然庚午考差,题为‘林表明霁色,得寒字’,吴颈联下句云:‘照破万家寒。’时阅卷者为大学士伯和珅,忽大惊曰:‘此卷有破、家字,断不可取’,吴卷由此斥落。”[3]作家应该在文学方面有独特造诣,但是可称为作家的人却因为试律写作不符合政治标准而被黜落。相反,试律写得好却不一定可称为作家。甚至有论者认为试律不仅非诗,而且根本不......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内容简介
  4. 作者简介
  5. 目录
  6. 绪论
  7. 第一章 清初到乾隆二十二年:试律诗学的发轫期
  8. 第二章 乾隆二十二年到嘉庆末年:试律诗学的完成期
  9. 第三章 纪昀的试律诗学理论及影响
  10. 第四章 道光到清末:试律诗学的新变期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