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法理研究_俞金香,韩敏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俞金香,韩敏

内容节选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动因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其中,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起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进行重点论述,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以“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印发《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从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园区和区域循环发展、推动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为扎实推进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工作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将循环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手段。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因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所引发的重大环境事件,如国内的紫金矿业“溃坝门”、中石油大连漏油事故、舟曲特大泥石流、陕西省山阳县山体滑坡等事件;国际上也是重大环境事件频发,欧洲多国遭遇强极端天气、匈牙利有毒泥浆流入多瑙河、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俄罗斯发生森林大火等,频发的事件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 这些环境和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毫无规制地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无限制的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的污染物。一方面人类过量掠夺环境资源、过度扰动其自然状态,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调控能力,造成资源的自然环境功能退化、破坏,另一方面,在资源开发中产生的很多不能利用的物质、能量,如果不妥当处理或者善加利用,任其进入自然环境,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 全球环境问题的急剧恶化从根本上拷问着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人类开始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接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循环经济正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资源利用,这样一种资源利用过程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为了确立环境权,确保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得以顺利实现,保护环境与生态,各国法律专家和学者都在努力从法律的角度寻找出路,环境权和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以法律的形式设定和保障环境权,发展循环经济,以期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实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引入节约的理念,以科学技术提高和制度管理创新为手段,依靠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资源的使用量,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数量,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已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十数年,在理论和实践、技术和市场需求、制度安排等各方面都为环境权的确立及保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环境权和循环经济的关系也在此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晰: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更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可以对环境权的实施提供更好的平台,反之,确立环境权、保障环境权的有效实施则有利于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延伸。环境权和循环经济二者关系的梳理和协调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为世界上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家和区域持续发展始终面临脆弱资源环境禀赋的巨大挑战。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存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人均存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9.3%、6.4%和5.4%[1]。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06年,又成为世界上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数量最大的国家[2]。从现在开始,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缺口要求我国发展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全面发展循环经济;能源和环境容量约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则要求进一步确立环境权和保护环境权,使得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的责任。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总量仍将持续快速上升。资源短缺、保护环境成为这个阶段发展最大的约束条件,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必然的选择。面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需......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内容简介
  4. 作者简介
  5. 自序
  6. 目录
  7. 第一章 绪论
  8. 第二章 环境权的“三维”关系解读
  9. 第三章 循环经济“三维八度”解读
  10. 第四章 循环经济法的法理阐释
  11. 第五章 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关系
  12. 第六章 循环经济法对传统法律体系的冲击
  13. 第七章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变革
  1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