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环保监管模式创新研究_黄锡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锡生

内容节选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理论辨析 第一节 生态危机显现与环境意识觉醒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12条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之所以加入这一条款是因为立法者认为,“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1]。可以预见,环境日的确立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增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节日源自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此后,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都会在每年这个时候举办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我国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除了举办环境保护活动之外,还形成了另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即在每年6月5日前后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2018年6月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对我国当前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自然生态与农村等要素的环境状况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对比。本书无意对公报的具体数据进行重复列举,毕竟“数据是灰色的,而现实之树常青”。回顾2017年,华北的雾霾没有减弱的迹象,东部地区的水质危机日益严峻,东南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我们面临的污染物种类之多,关系之复杂,均为以往发达国家少见,治理的艰巨程度也不言而喻。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本书认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于2004年给出的结论——我国生态与环境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仍然适用。 近年来,以反对PX项目(即对二甲苯化工项目)建设为代表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标志着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公民自发开展的邻避运动被学者称为“目前中国唯一成气候的社会运动”[3]。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普遍将环境污染视为社会发展不可规避的附带品,其救济则多通过私法手段解决,即赋予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当行为人的污染行为影响公民上述权利时,法院做出保护受害人的赔偿判决。这一方式具有明显的弊端:首先,环境问题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仅靠侵权法机制并不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其次,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具有损害填补的性质,是一种典型的事后救济,而环境问题具有“产生容易治理难”的特征,私法中的赔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属于不足额赔偿;最后,传统民法确立的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自己责任等观念,对于具有高科技性、潜伏性、广泛性和不平等性的环境侵权而言,具有明显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冲突。随着环境抗争的增多与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由政府主导的环保监管逐渐取代侵权机制成为环境治理的核心,环境保护也成为执政党统治正当性的重要一环。 然而,基于规制俘获、行政资源匮乏等因素,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并未遏制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了纠正先前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小修小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末端治理”,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通过更深层次的发展道路转型来带动社会整体的解构和重塑。中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匮乏,加之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决定了我国既不可能沿袭工业文明主导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也不可能靠污染转嫁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发展。这就迫使我们走出一条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此即党和政府所欲打造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质便是学习和模仿生态系统的规律,建设一种自身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共处、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生态系统、消费系统和分解再循环系统。[4]因此,第一章将以生态危机的显现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为出发点,论证环境保护问题和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根源;再从线性生态文明观与系统生态文明观的分野出发,逐步论述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与规范内涵。 第二节 线性生态文明与系统生态文明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探究生态文明之内涵是构建理想环保监管模式之基础和前提。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国内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最早的学术论文是由李绍东先生于1990年发表的。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需求亦日渐增强,学界关于生态文明的讨论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党的十七大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倡议使研究“生态文明”的论文呈井喷式增长。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的重要政治议题,学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情也再次高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下一阶段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 不可否认,生态文明的研究是一个宏......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内容简介
  4. 作者简介
  5. 《重大法学文库》编委会
  6. 出版寄语
  7. 目录
  8. 导言
  9. 第一篇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监管模式概述
  10.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理论辨析
  11. 第二章 环保监管模式基本理论问题阐释
  12.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监管的关系探究
  13. 第二篇 我国环保监管模式的现状考察与创新进路
  14. 第四章 我国环保监管模式的现状考察
  15. 第五章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环保监管模式创新进路
  16. 第三篇 我国环保监管的制度构建与模式创新
  17. 第六章 行为视角的环保监管制度构建
  18. 第七章 我国环保监管的模式创新
  19. 参考文献
  20.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