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_【美】布鲁斯·格林沃尔德;贾德·卡恩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布鲁斯·格林沃尔德;贾德·卡恩

内容节选

可乐之战:软饮料制造商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就像罪恶之都的一场婚姻。尽管彼此忠诚对各自都好,但终究抵不住出轨的诱惑。一方出轨往往会导致双方都出轨,婚姻在互不信任的重压下破裂。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婚姻的完整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重视,以及为了整体利益合作的意愿。 从一开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婚姻”就是一场噩梦。占主导地位的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忽视超过了应有的限度。直到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的高管才在内部会议上提及百事可乐。被忽视的百事可乐一直不老实:大萧条最严重的1933年,百事可乐把瓶装容量增加一倍到12盎司,而价格还是5美分,实际上降价一半;20世纪50年代,百事可乐再次发起攻势,如前所述率先进军超市渠道,聚焦于那些有钱但还不忠于任何品牌的年轻人——百事可乐用流行歌星吸引他们,造就了现象级的“百事一代”。它赞助演唱会并开展各类宣传,嘲笑可口可乐是在退休社区和养老院供应的老年饮料。 另一边,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行动毫不理会,自然无法阻止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放在囚徒困境的框架中来分析,百事可乐一直选择不合作,而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行为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表9-3是1982年及之前双方行动与回应的总结。 表9-3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行动(1933~1982年) 在此期间,百事可乐几乎一直在主动出击。可口可乐的反应迟缓、懦弱且无效。它用了20年时间才开始提供12盎司装的可乐,缓慢的新产品供应也是不愿同已有的6盎司半的裙形经典包装产生冲突。它跟随百事可乐进入超市渠道,并跟随百事可乐采取送货到门服务。除了率先推出柠檬饮料(领先于百事可乐,但落后于七喜)和健怡可乐(同样领先于百事可乐,但落后于皇冠可乐)之外,可口可乐一直是追随者。百事可乐在20世纪50年代收入增加了两倍,削弱了可口可乐在美国软饮料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二战”结束时,可口可乐占据70%的市场份额,1966年这一比例降至30%,百事可乐则以20%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20世纪70年代末,百事可乐仍然落后于可口可乐但进展迅猛,尤其是获得了年轻消费者并抢占了超市和食品店渠道。尽管这一成就值得百事可乐当时庆祝一下,但是正面竞争的出现预示着经营环境即将恶化,双方似乎都致力于打击竞争对手而不是寻找互利共赢。两家企业的高管都获得了收入增长和份额增加带来的奖励,即使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对抗的氛围笼罩在软饮料行业中,并在双方的态度和行为中展现出来。这显然不利于两者维持成功的“婚姻”,此时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挑战虽迟但到。 可口可乐的第一步行动:自讨苦吃 眼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被蚕食,营业利润率也不断下降,可口可乐决定对百事可乐发起反击。1977年,它发动了一场价格战以争夺市场份额。在一个有进入壁垒的行业中,两头巨象之间的价格战几乎不给其他“小花小草”般的从业者活路,倒是让消费者很开心。虽然这不会导致大象死掉,但是价格战的发起方式还是有好坏之分的。可口可乐可谓是选择了最差的方式,它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降低浓缩液的价格,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那些敌弱我强的区域(百事可乐市场份额20%,可口可乐市场份额80%的市场)。这使得百事可乐每放弃1美元的收入,可口可乐就要放弃4美元。在这些区域中,可口可乐的灌装厂是自有的,而百事可乐的灌装厂是特许加盟商。 面对这一攻击,百事可乐别无选择,只能降价浓缩液以支持灌装厂,否则加盟商将质疑百事可乐对合作的诚意。百事可乐降价并增加广告支出以直面挑战,这应该是可口可乐可早已预见到的。最终两家企业都损失了利润,但可口可乐并没有阻止自己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降。 在非合作博弈的标准形式中,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双方都不合作(见图9-2)。不幸的是,这也是双方最有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因为给定对方可能的行动选择,对自己最优的选择只能如此。 图9-2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博弈 可口可乐的降价策略可谓损人而不利己,且自己遭受的损失更甚于对手。 可口可乐的第二步行动:重操胜券 在此期间,两家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包括健怡可乐、无咖啡因产品和无咖啡因健怡可乐,以及添加了其他调味原料的软饮料。通过进一步投资送货到门服务,它们积极经营超市渠道并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与价格战和昂贵的广告支出不同的是,超市渠道的争夺战伤害的是其余的小品牌,而非两巨头自己。推出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广告支出)和送货到门服务(本地规模经济)都受益于规模经济效益。品类的丰富和优质的服务使两巨头获取了更高的销量,牺牲的是其余小品牌的利益。沃伦·巴菲特不仅是位伟大的投资者,还很爱吃糖(他作为可口可乐的大股东长期担任其董事),他曾在报道中说在软饮料行业的各种口味盲测中,更甜的饮料总能胜出。 尽管相较于七喜、胡椒博士等相对较小的品牌,可口可乐取得了成功,但是其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仍然处于劣势。年轻的消费者更喜欢百事可乐的甜味,尽管两家都在食品店渠道里......

  1. 信息
  2. 推荐语
  3. 赞誉与推荐
  4. 译者序
  5. 中文版前言
  6. 英文版前言
  7. 第1章 战略、市场与竞争
  8. 何为战略
  9. 决定竞争优势的唯一力量
  10. 局部霸主
  11. 何种竞争优势
  12. 战略分析的程序
  13. 竞争格局
  14. 本书章节安排
  15. 第2章 竞争优势:供给与需求
  16. 差异化迷思
  17. 进入壁垒与竞争优势
  18. 供给侧竞争优势:有竞争力的成本
  19. 需求侧竞争优势:客户锁定
  20. 第3章 竞争优势:规模经济效益与战略
  21. 规模经济效益与客户锁定
  22. 捍卫规模经济效益
  23. 供给侧或需求侧的竞争优势与相关的战略
  24. 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战略
  25. 竞争优势、战略规划与局域性机会
  26. 第4章 评估竞争优势
  27. 三个步骤
  28. 竞争优势评估的实战演练:对苹果未来发展的分析
  29. 结论
  30. 第5章 在地利之处壮大:沃尔玛、库尔斯与局部规模经济效益
  31. 沃尔玛:新的世界冠军
  32. 行业分析
  33. 库尔斯的全国扩张
  34. 线下与网上:互联网与竞争优势
  35. 第6章 细分市场优势与增长困境:个人计算机行业里的康柏与苹果
  36. 一项颠覆性的技术
  37. 设计一家新企业
  38. 行业分析
  39. 康柏的优势
  40. 苹果的案例
  41. 第7章 制造优势丧失:光盘、数据交换与烤面包机
  42. 飞利浦开发光盘的案例
  43. 思科的网络业务
  44. 烤面包机的命运
  45. 第8章 企业间的博弈:竞争战略的结构化方法(第一部分:囚徒困境)
  46. 价格竞争与囚徒困境
  47. 克服困境
  48. 第9章 野蛮的可乐大战: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囚徒困境
  49. 百事可乐的挑战
  50. 可乐简史
  51. 行业分析
  52. 竞争格局分析
  53. 可乐之战:软饮料制造商的囚徒困境
  54. 文化决定命运
  55. 第10章 狐入鸡笼:福克斯进军电视网
  56. 福克斯广播公司
  57. 广播行业
  58. 君子之争
  59. 还有新进入者的位置吗
  60. 业务转型
  61. 协同效应是否存在
  62. 福克斯的启示
  63. 第11章 企业间的博弈:竞争战略的结构化方法(第二部分:进入/先占博弈)
  64. 量的竞争
  65. 新进入者的战略
  66. 在位企业的平衡之术
  67. 新地盘的战略
  68. 分析竞争性互动的原则
  69. 第12章 插翅难飞:几维航空的崛起与坠落
  70. 航空业:投资者及其回报的黑洞
  71. 蹉跎岁月:政府管制下的航空业
  72. 群雄逐鹿:管制解除
  73. 1990年的航空业
  74. 几维航空起飞
  75. 几维航空坠落
  76. 第13章 无速成之功:柯达挑战宝丽来
  77. 门前巨象
  78. 兰德之梦:宝丽来的使命
  79. 越过山丘:柯达高调入场
  80. 尾声
  81. 第14章 精诚合作:把饼做大,公平分食
  82. 合作的视角
  83. 结果优先
  84. 优化行业以最大化联合收益
  85. 公平分配以维持合作
  86. 纯属假设吗
  87. 第15章 合作:规范与禁忌
  88. 良性循环的终结:任天堂的游戏
  89. “点铅成金”:铅基汽油添加剂行业的合作
  90. 保持距离:苏富比与佳士得真被困为囚徒
  91. 第16章 战略视角下的价值评估:改进投资决策
  92. 战略与价值
  93. 净现值法的价值
  94. 价值评估的战略性方法
  95. 价值评估的总结
  96. 从企业估值到项目估值
  97. 第17章 企业发展与战略:并购、风险投资与品牌拓展
  98. 并购
  99. 风险投资
  100. 品牌拓展
  101. 第18章 平等竞技场:在竞争性环境中兴旺发达
  102. 管理水平举足轻重
  103. 生产力边界
  104. 管理层与企业业绩
  105. 附录 资源或投资的回报率的衡量方法
  106. 作者简介
  107. 译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