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法律问题研究_重庆邮电大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重庆邮电大学

内容节选

第一编 互联网环境下的仲裁制度研究 黄良友[1]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阿帕网”实验网络,原本用于军事目的。1991年,互联网被开放用于商业用途,实现了商业化和民用化,并随之获得了巨大发展,得到了迅速普及。截至2011年3月31日,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20.95亿人,占全球总人口数的30.2%,2000—201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平均增长了480.4%;上网主机数已超过8.18亿台,1993—2011年增长约55倍。目前,互联网已扩展到全球各个领域,渗透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了网络时代。 随着互联网及网上仲裁的发展,网上仲裁得到了各国关注和重视,有关网上仲裁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本篇从互联网对现行仲裁制度的挑战出发,探讨了如何解决互联网给现行仲裁制度带来或引发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第一节 互联网对现行仲裁制度的影响 一 网络空间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互联网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在互联网上从事各种活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与以地理疆域为划分标准的物理空间不同,网络空间是通过比特(bit),即数字方式(0-1)代表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个既独立于现实世界(物理世界)又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数字化的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具有如下特点:[2] (1)虚拟性。与以原子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物理空间不同,网络空间以比特即数字为基本构成要素。因此,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物理空间疆域国界的虚拟空间。所谓虚拟性,并不是说网络空间的行为不构成人们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行动方式,而是指网际行为得以依附的行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网络空间。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互行为由于不具有实体性和可感知性,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和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而只具有一种功能上的实在性和可重复性。因而在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数字化世界的环境之中,网际行为也就成为一种虚拟的行为。对于虚拟社区交互的人来说,肯定也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人,只不过他们在网上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因此,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着重于信息交流与沟通,似乎更多的是有关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个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的数字化信息的世界。网络空间具有人造的、客观的技术规范,具有独特的技术发展规律,并具有不确定的未来。网络空间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是人类可以在其中显示自己的存在(或存在的另一种方式)的“虚拟”家园。 (2)全球性(无国界性)。互联网所具有的平等的技术特征决定了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使“地球村”在互联网上成为现实。互联网上地球村的村民,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在全球的任何地方和人聊天、搜索新闻、搜索资料、交换信息,甚至可以在家处理一些商务,而不是被动地坐在家里的电视面前接收信息。现在,网络技术已经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计算机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互联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完全依赖于其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所谓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为这些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模型,最后转变为一系列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与现实世界不同,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归根到底都是“数字信息”。数字化对于互联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凭借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拓展了信息储存后传播的空间,从而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于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媒体。而且,网络传输的速度和地理距离无关,无论实际时空远近,一方发送信息与另一方接收信息几乎是同时的,就如同生活中面对面交谈。网络与每个网民之间的距离、网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无远近之分。网络化所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几乎将距离和时间缩短到零。 (3)互动性(即时性)。物理世界中的时空概念在网络空间中已全然不复存在。网络信息传输的速度与时空距离远近无关。传统的通信方式,无论是早期的信函,还是后来的电报、电传或传真,信息的发送与接收间均存在长短不同的时间差,而网络空间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几乎同步进行。网络空间的即时性特点也决定了网络空间是一个“互动空间”。未曾谋面的网络用户可因此而在网络空间中即时互动、互动互为。通过网络,用户可以自主地发出信息、接收信息、回复信息。过去,人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尽管有选择何种信息的主动性,但却无法利用媒体自由地传播个人信息。而现在,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通过互联网的技术传播与信息交流是自由的,一般不受特定国家和权力的控制,具有分散的结构。互联网是一种开放的结构,架起了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其交流不......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内容简介
  4. 目录
  5. 第一编
  6. 第二编
  7. 第三编
  8. 第四编
  9. 第五编
  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