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伯伟

内容节选

第一章选本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根据传统的目录学,选本属于集部总集类。关于总集的起源和作用,《隋书·经籍志》曾这样指出: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总集类”小序指出: 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其书虽佚,其论尚散见《艺文类聚》中。盖分体编录者也。《文选》而下,互有得失。至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始别出谈理一派,而总集遂判两途。然文质相扶,理无偏废,各明一义,未害同归。 以上说法很有代表性,均以总集始于挚虞,其功能有二:一是网罗众作,一是荟萃菁华。作为总集之一的选本,其功能更偏于区别优劣,也就是文学批评。所以,这里也以“选本”为名,旨在有别于“逢诗辄取”(《诗品序》)一类的总集。《文心雕龙·序志篇》指出: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锺嵘《诗品序》也指出: 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 在上文所列举的论文之作中,都提到了挚虞的《文章流别》和李充的《翰林》。这些选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皆列于总集类,同时,《隋志》也将《文心雕龙》和《诗品》等“解释评论”之作列于总集类。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选本的批评作用,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诸种形式中,选本是最为古老的。参见厄尔·迈纳(Earl Miner)《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几个课题》第二节“诗文集”,鲁效阳译。载《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页258—267。 其实,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有文字便会有文集。但文集的编纂,由于动机的不同,编纂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西方文集的编纂开始于古希腊晚期,即亚历山大时代。然而略考西方文集编纂的动机和方式,前者不外乎保存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其传统,后者则主要采用编年序列、字母序列、主题均衡序列、数字序列,以及章节的互相贯串等编排方式 。虽然编集的目的也是要保存文学精华,但显然,西方文学传统中文集编纂的批评意味不那么强烈。相比之下,中国的选本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 《四库提要》在追溯总集形成的历史时虽然提到了《诗经》,但出于尊经的观念,不敢将它等同于一般的总集。然而在事实上,《诗经》对于后世选本的编纂具有典范意义。在选本的形成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考察选本的形成,不能不从《诗经》开始。 第一节 选本的形成 一、孔子删《诗》的启示例如,孔颖达《诗谱正义》指出:“诗三百者,孔子定之。……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但孔氏在《毛诗正义序》中又说:“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先君宣父,厘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间,六诗备矣。”态度还有所犹疑。宋代以后,疑之者众。 考察选本的形成,不能不追溯到《诗经》。相传《诗经》曾经孔子删选,虽然对于这个问题,自唐代以来就不断有人提出质疑 ,但在选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常常提到孔子删选诗篇,并且将《诗经》作为选本的典范。例如,元人王义山《黄草堂诗选序》云: “曾经圣人手,议论安可到。”……考之《论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而《硕人》一诗,不载“素以为绚兮”一句,在所不选欤?《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一章,岂此一章亦不在所选欤?去圣逾远,于何折衷哉?……选《诗》如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稼村类稿》卷四) 又如明人王世贞《古今诗删序》云: 盖孔子尝称删诗书云,至笔削《春秋》取独断,其于诗也,未尝不退而与游、夏商之也。……三代而降,天下多感慨而鲜称述,故诗在下而不在上,盖风之用广而雅颂微矣。夫子实伤之,故称删。删者,删其不正以归乎正。(《古今诗删》卷首,日本宽保癸亥三月刊本) 又如清人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云: 闻《别裁》中独不选王次回诗,以为艳体不足垂教,仆又疑焉。……孔子不删郑卫之诗,而先生独删次回之诗,不已过乎!(《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 不难看出,孔子删诗的传说对于后代影响是很大的。 关于孔子删诗的问题,最初见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写道: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亦求合《韶》《......

  1. 信息
  2. 新版前言
  3. 导言
  4. 内篇
  5. 第一章 以意逆志论
  6. 第二章 推源溯流论
  7. 第三章 意象批评论
  8. 外篇
  9. 第一章 选本论
  10. 第二章 摘句论
  11. 第三章 诗格论
  12. 第四章 论诗诗论
  13. 第五章 诗话论
  14. 第六章 评点论
  15. 后记
  16.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17. 附录二 “去耕种自己的园地”——关于回归文学本位和批评传统的思考
  18. 文献索引
  19.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