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研究_杨德才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德才
内容节选
8.2有限理性与心智成本内涵界定[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20—33页。[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新制度经济学是本章主要的理论分析工具。道格拉斯·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统治者(及其团体)最大限度增加其租金的所有制结构和减少交易费用鼓励经济增长的有效制度之间的二元结构,是社会未能经历持久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对于古代社会的经济变革和衰落,道格拉斯·诺思有以下几个论述可以应用于本章的分析:①变革的主体并不是大众而是变革的直接受益者;②以征服和革命形式出现的改革是由统治者或代理人鼓动的;③国王、篡位者、改革者有特定的激励机制;④官僚制度反映了统治者与代理人之间的紧张关系;⑤政治稳定性的主要危机来自继承人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由于人的知识有限、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人的理性不可能是完全的,只能是有限理性。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enneth J. Arrow)认为,有限认识意味着较少的信息量,在有限认识下的最优化计算要比绝对理性困难的多。因为信息不对称,人们在经济交易中就要彼此互相猜测对方的“私人信息”,形成主观判断。主观判断的不同直接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的不同。道格拉斯·诺思认为,人类变迁的过程就是这样的:“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人们持有的信念决定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然后,这些选择建构了人类行为的变化。”“理性假设是经济理论的基础。有大量的文献对这个行为假设的无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研究。……不完美信息和反馈是不确定性的最普遍的特点;同时,理性假设也没有充分解决心智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人是有限理性的,而且每个人的有限理性程度存在差异,心智、心智成本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邓宏图:《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8页。 国内学者在将有限理性理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尝试。邓宏图对阿罗的理论进行了引申,对于“人们为什么在社会生活的一般性选择过程中并未感到有多大的困难呢?”这一问题,他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习惯和惯例演变成人的非理性,二是人们借助“制度理性”来消除个人理性不足所造成的困难。在对有限理性理论进行批判吸收后,邓宏图提出了“历史理性”这一概念,他认为历史理性是“道德伦理相关的理性”与“历史中的跨期或代际传递并累积而成的信念体系”的“合成物” 。历史理性一方面包含着新古典范式下的寻利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了信念和意识形态作为人的内生偏好决定人类行为。卿志琼从心智成本视角探讨了有限理性与思维成本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有限理性与心智成本的区别在于,心智成本探讨的是有无理性问题,而有限理性探讨的是理性强弱问题。如果心智成本为正,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依赖情感、直觉、习俗、习惯与惯例等节约心智资源的手段就具有经济合理性 。刘伟提出了“理性的昏君”这一概念,他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论证了君主预期低工作努力得到的惩罚越晚,就越不愿意付出高工作努力 。虽然他的研究是建立在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上的,但他却忽略了君主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足够的智力去计算出每一条政策的收益与成本并在边际水平上达到效用最大化,现实往往是在一个给定的选择集合中,君王决定一个令他“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而这一“满意”的测度却又因人而异。 基于此,本章通过加入心智成本这一重要变量,进一步拓展“理性的昏君”模型内涵,并依此来深入探讨统治者的偏好、有限理性对王朝周期性兴衰的影响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其一,统治者有限理性的根源是什么?统治者有限理性与统治者偏好是如何相互影响而加深的?其二,统治者偏好与有限理性对王朝兴衰、王朝周期性更迭有何影响? 在正式构建本章的分析模型之前,首先对“心智成本”这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本章的相关分析背景作一简略说明。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第120—122页。 所谓心智成本,是指由运用非理性的心理成本与运用理性的思维成本两部分构成的成本,其取决于天赋、经验、知识结构与知识存量、传统习俗内化为个体的程度、个体偏好、是否具有易感知性等因素。现实中,经济人为达到最大化效用,需要收集、处理(理解)信息,需要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权衡和推理,需要对新旧信息进行协调以使认知一致,然而,这个过程的“劳心劳神”却没有反映到“客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中,所以,心智成本基本上不在主流经济......
- 信息
- 自序
- 第1章 封建王朝兴衰的原因考察:制度变迁或制度锁定
- 1.1 引言
- 1.2 动力与原因:制度与制度变迁
- 1.3 王朝兴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 1.4 制度锁定与王朝衰落
- 1.5 制度锁定打破与王朝灭亡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演进规律与影响机理
- 2.1 引言
- 2.2 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
- 2.3 制度变迁影响王朝兴衰的机理分析
- 2.4 制度变迁与王朝兴衰的实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度变迁方式选择与封建王朝衰亡:以秦朝为例
- 3.1 引言
- 3.2 制度变迁方式比较分析
- 3.3 秦朝对激进式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
- 3.4 制度变迁方式选择失误与秦朝速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封建官僚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官僚利益集团的初始形态:小集团
- 4.3 官僚利益集团的扩展和强化
- 4.4 官僚利益集团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益集团博弈与封建王朝的制度僵化
- 5.1 引言
- 5.2 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利益集团的分类
- 5.3 基本理论假设
- 5.4 博弈论视角下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僵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利益集团行动逻辑与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
- 6.1 引言
- 6.2 封建王朝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 6.3 利益集团的形成、分类及其行动逻辑
- 6.4 利益集团影响王朝兴衰的渠道
- 6.5 利益集团影响封建王朝兴衰的机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统治者偏好、有限理性对封建王朝制度变迁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制度变迁、制度效率与王朝兴衰
- 7.3 统治者偏好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7.4 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统治者心智成本、有限理性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8.1 引言
- 8.2 有限理性与心智成本内涵界定
- 8.3 构建包含有统治者心智成本的分析模型
- 8.4 统治者心智成本对王朝周期性兴衰的影响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路径依赖、制度变迁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9.1 引言
- 9.2 意识形态刚性与路径依赖深化
- 9.3 利益集团博弈与制度均衡锁定
- 9.4 统治者有限理性与制度变迁困境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路径依赖、竞争约束与家天下体制的锁定
- 10.1 引言
- 10.2 家天下体制路径依赖的形成
- 10.3 国家治理模式选择的动态博弈分析
- 10.4 制度变革的一个简单博弈模型
- 10.5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地方分权、道德风险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11.1 引言
- 11.2 地方分权的特征与类型
- 11.3 地方分权的史实描述与原因分析
- 11.4 构建地方分权形成的道德风险模型
- 11.5 地方分权形成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11.6 本章小结
- 第12章 儒学意识形态、制度效应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12.1 引言
- 12.2 理论构建:制度变迁的逻辑
- 12.3 中国封建王朝儒学意识形态及其制度效应
- 12.4 儒学意识形态对王朝周期性循环的促动机理
- 12.5 儒学意识形态对王朝制度转型的抑制机理
- 12.6 本章小结
- 第13章 包容性制度、攫取性制度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13.1 引言
- 13.2 封建王朝初期实行包容性制度的原因
- 13.3 封建王朝制度由包容性向攫取性的渐变
- 13.4 封建王朝攫取性制度不断深化的原因
- 13.5 本章小结
- 第14章 制度变迁、制度供给不足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14.1 引言
- 14.2 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14.3 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的典型特征
- 14.4 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 14.5 制度供给不足对封建王朝兴衰的影响
- 14.6 本章小结
- 第15章 制度效率、制度僵化与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
- 15.1 引言
- 15.2 制度效率、经济绩效与王朝兴衰
- 15.3 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变迁特征
- 15.4 利益集团、信息失真与制度僵化
- 1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