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委托制度研究_黄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娟

内容节选

第二章行政委托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行政委托的运作机理 在过往研究中,关于行政委托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一直没有定论。学者们的分歧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同时存在。在宏观层面,学者之间的争论集中在行政委托的运用范围应予以放宽还是缩小的问题上;在中观层面,学者之间的争论集中在行政委托应具备哪些构成要件的问题上;在微观层面,学者之间的争论集中在行政委托各个构成要件范围大小的问题上。总结而言,以上争论归根结底是一种制度选择上的分歧,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在判断行政委托应成为什么之前,其实更应关注的是行政委托是什么。因此,行政委托制度设计的初衷、运作机理等内容才是当前更应予以探究的问题。唯有从行政委托的制度逻辑上追本溯源,才能真正理解行政委托,并据此形成更契合制度实际的决策与安排。 一、“委托—代理”机制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项组织机制,行政委托实际上是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机制在公共行政领域加以运用的结果。因此,了解“委托—代理”理论是剖析行政委托制度原理的基础。 (一)“委托—代理”机制的内部原理参见〔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Transaction 版导读”。 参见〔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第一卷),陈志俊、李艳、单萍萍译,陈志俊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委托作为一项机制或者原理并不是发源于法学领域。在委托机制生发的制度经济学中,它常被称为“委托—代理”。早在20世纪30年代,“委托—代理”模式就被作为一种组织机制加以运用。当时,有经济学家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企业所有者同时扮演经营者的角色,将会越来越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于是,经济学学者提出“委托—代理”模式,倡导将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相分离。其中,企业的所有者是委托方,企业的经营者是受托方。 至此,“委托—代理”关系得以产生。在“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历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背景尤其应当予以关注。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催生了激励问题。具体到商业组织的管理上,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加剧,企业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企业所有者对很多专门化事项逐渐“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劳动分工最终导致代理制的出现与运用。 参见傅建华、方勇:《黑箱与白箱理论对企业目标管理的指导》,载《企业经济》2002年第10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经常看电视,但并不了解电视机的内部构造和成像原理。对我们而言,电视机的内部构造和成像原理就是“黑箱”。 参见〔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第一卷),陈志俊、李艳、单萍萍译,陈志俊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第1页。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页。 在“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之后,“委托—代理”理论也随之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学家因不满企业“黑箱”理论而形成了“委托—代理”理论。所谓“黑箱”,是指可以观察其输入值和输出值,而无法完全从外部了解其内部结构状态的系统。 将企业视作“黑箱”,使得人们无法进一步深入了解企业所有者是如何将不同员工按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成功地组合起来的。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企业“黑箱”具体体现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者张维迎对此进行了描述:“经济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具体而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无法观察到受托人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上的努力,而只能通过最终成本降低与否的结果加以判断并进行奖惩。“委托—代理”理论就是在研究这种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提出的激励模型和监督约束机制。也就是说,“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两个假定,通过设计合同监督与激励条款,致力于提供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合同。〔德〕福·博伊庭:《论〈德国民法典〉中的代理理论》,邵建东译,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 See N.Gregory 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s,South-Western,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4th Revised Edition,2010,pp.4—5. 〔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Transaction版导读”第8页。 历史经验表明,“代理为一个劳动分工型经济制度所必需” 。也就是说,“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是顺应经济发展原理的一个表现,它为委托方寻求资产效......

  1. 信息
  2. 序一
  3. 序二
  4. 前言
  5. 导论
  6. 第一篇 行政委托的制度原理
  7. 第一章 行政委托的基本内涵
  8. 第二章 行政委托的制度逻辑
  9. 第二篇 行政委托的制度实践
  10. 第三章 行政委托的制度渊源
  11. 第四章 行政委托的现实状况
  12. 第三篇 行政委托的制度界限
  13. 第五章 行政委托法律界限的现状
  14. 第六章 行政委托法律界限的重塑
  15. 第七章 行政委托法律界限的重构
  16. 结论
  17. 附录 行政委托相关规范与案件整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