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言西语(新版):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_郑子宁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郑子宁

内容节选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诗歌应该怎么读才科学?伴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本已沉寂许久的吟诵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据吟诵的传承者们说,他们吟诵的调子反映的是唐朝乃至更早的古人是如何读诗的,属于文化活化石。吟诵更成了各路“国学大师”的基本功,无论文怀沙、叶嘉莹还是周有光,皆被许为“吟诵大家”。 官方的文化机构显然也对他们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支持——中国多种地方吟诵已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佼佼者如常州吟诵更是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点保护对象。但是,神秘的诗词吟诵在古代是否真有如此高的地位?吟诵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呢? 辅助记忆的手段 但凡背诵过课文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散文不如诗词容易记住,而诗词又远不如流行歌曲容易记住。 人类对声音的记忆受声音本身特性的影响,作为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也不例外。相对于漫无规律的声音,人类大脑更容易记住有规律的声音,因此规律的韵文,如诗词歌赋更容易被人记住,反之,散文背诵的难度则要大得多。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书写的重要性相对较弱,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依赖口语,所以传承下来的口头文学往往是韵文。为了方便记忆,不同文化会根据语言自身特点,增强声音的规律性。 如英语是分轻读重读的语言,所以英诗讲究音步(foot),靠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实现轻重抑扬变化。同时,英语词尾音节结构复杂,故而传统的英国诗歌也讲究押尾韵。而英国的邻居法国的诗歌则大不一样,法语音节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因此法语诗歌并不讲究音步,而是只重视押韵。法语的祖宗拉丁语则词尾变化很少,押尾韵意义不大,所以只靠音步;又由于拉丁语词较长,音节数量多,如英语般的强弱交替很难做到,因此拉丁语的音步节奏更加复杂多变。 柯尔克孜族的长篇史诗《玛纳斯》中则有所谓押头韵的做法,即上下两句用同一辅音开头,此种手段在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中也有应用。壮诗的有些句子则在句中押韵,以利于演唱山歌时停顿。 用较为单调重复的音乐加以伴奏也是辅助记忆的常用手法。语言与音乐配合能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引发“耳虫效应”,让人不得不记住。前面已经提到壮诗有山歌调伴随,而在如《玛纳斯》之类的超长篇史诗的传承过程中,音乐的功用更不可忽视。 韵乐同存 中国传统的韵文则因为汉语的特点而与之有很大不同。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同汉藏语系其他语种相比,汉语较早地丢失了复辅音,形成了特有的声母-韵母体系,一个字占一个音节,各音节长度除入声外大致相等。这一特点使汉语音节较其他语言更整齐划一。而中古以后的汉语一直是有声调的语言,至迟自中古时代始,中国人就开始自觉挖掘汉语声调因素的审美价值。近体诗、长短句、南北曲,甚至小说、弹词、地方戏曲中的韵文,无不受四声体系的制约。 因此,汉语韵文除了讲究押韵、平仄外,也素有文乐一体的传统,文学除了书于竹帛,还要被人歌咏。 五胡入华,中原大乱,南渡士族中流行的“洛生咏”,就是洛下书生的吟诵声调。谢安面对要杀他的桓温作洛生咏,吟诵嵇康“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其旷远的气度折服,于是放弃了杀他的念头。顾恺之却把洛生咏说成“老婢声”,觉得其音色低沉重浊,像老太太说话。 工尺谱是近古以来,汉语音乐文学常用的记谱形式 明初死于朱元璋屠刀下的诗人高启曾写过一首诗,叫《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商声激烈出破屋,林乌夜起邻人惊。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高歌隔舍如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把一位谢太史深更半夜吟诗的意象,写得很惊人。 这样的歌唱传统就是所谓的吟诵,简而言之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古代诗文的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日常说话的语调。五四时期,旧式文人反对白话诗的一个理由就是白话诗不能吟,所以不能叫诗。 不难看出,吟诵本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没什么神秘可言,不是用来表演的艺术形式,更不应该是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甚至可以说,吟诵的作用机理和近年在以Bilibili为代表的网站上流行的“鬼畜”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语音和乐段配合,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 不古的古风 虽然吟诵发端于保存记忆之用,但毕竟古已有之,它是否保存了古人的读音,也保存了古代的音乐?遗憾的是,现今各路吟诵的调子和古代音乐几乎都毫无关系。 中国最早的韵文合集是《诗经》,《诗经》305篇,按道理是篇篇有乐曲与之配套的,但今天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诗经》乐谱是南宋人“复原”的。在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中,载有南宋赵彦肃所传的《风雅十二诗谱》,音乐史家杨荫浏译过这个谱子,译完不忘加一句:“这是不折不扣的假古董。” 《风雅十二诗谱》中的《关雎》曲 《楚辞》和《诗经》一样,原本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可惜曲调早佚。史书里记载过两位会唱楚辞的人,汉宣帝时候有个“九江被公”,隋文帝时有个“释道骞”,看起来都是神秘人物,与今天装神弄鬼神神秘秘的“国学大师”应属......

  1. 信息
  2. 前言 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要怎么做才能听懂古人说的话
  3. 普通话与拼音
  4. 差点成为普通话的,是你没见过的老国音
  5.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6. 汉字能简化为拼音文字吗
  7. 汉语拼音为什么和英语读音对不上号
  8. 滦平人说普通话比北京人更标准
  9. “台湾腔”是怎么出现的
  10.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11. 真有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吗
  12. 中国历史上的“黑话”,与电视剧中的可不一样
  13. 双语儿童梦怎样实现
  14. 为什么有那么多说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的字
  15. 方言与古汉语
  16. 为什么“姑苏”“无锡”含义难解
  17. 上海话是怎么取得江南地区的霸主地位的
  18. 无锡人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
  19.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20. 为何唯独粤语能与普通话分庭抗礼
  21. “蓝瘦,香菇”真的是南宁口音吗
  22. 福建话不是中原古汉语孑遗
  23. “尴尬”读gāngà才是错的
  24. 卷舌音是受胡人影响产生的吗
  25. 北京话是满族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26. 语言与文化
  27.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28. 羊年是山羊年还是绵羊年: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29. 沐猴而冠的只能是矮小的母猴
  30.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31. 为何南方人嗜甜,北方人嗜咸
  32. 招商银行和云南人的怪姓祖先
  33. 西域唢呐是怎么被定性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
  34. 没有X,中国古人是怎么解方程式的
  35. 悼念常州吟诵代表传承人周有光先生:衰微中的常州吟诵
  36. 消失在走廊两侧的世界
  37. 姓名与称谓
  38.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39.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40.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41. 怎么从生辰八字算出不同的命
  42. 怎样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
  43. 如何起个与时俱进的英文名
  44. 异域与新知
  45. 一个单词的发音,判定人的生死
  46. 钱是怎么从牛变成纸的
  47. 马的世界史
  48. 化学元素的命名,一场权力的游戏
  49. 命名边疆:地名中的西南变迁
  50. 远去的敦煌:一个国际化大都会的背影
  51. 帝国的海:从玄武白虎到黑白海之王
  52. 席卷世界的“普通话”
  53. 口音阶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