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阻力_【美】詹姆斯·贝森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詹姆斯·贝森

内容节选

强劲阻力 2005年,两家语音识别初创公司“扫描软件”(ScanSoft)和微妙通讯(Nuance Communications)合并,创建了一个产业巨头,旨在准确地抓住他们所认为的新兴机遇。“语音软件正在改变人们使用数字设备和访问信息系统的方式”,新任微妙通讯首席执行官保罗·里奇(Paul Ricci)在宣布两家公司合并的新闻稿中表示。微妙通讯很早就意识到,语音将成为人与计算机之间沟通的核心手段,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和谷歌的Assistant(均为这三家公司推出的智能语音助手)。微妙通讯成立于1994年,最初是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院(SRI)下属的一个实验室,为美国政府开发语音识别技术。其董事会成员比尔·詹威(Bill Janeway)的话是“可以买就买,必须建就建”。 合并完成后,微妙通讯在近10年中快速增长,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27%,直到2014年左右突然停止增长。微妙通讯2019年的收入与2013年的收入基本持平。微妙通讯遇到了来自亚马逊、谷歌和苹果等巨头的强大阻力。我与微妙通讯前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丹·福克纳进行了交谈,以了解行业动态。福克纳的职业生涯是从信息工程领域开始的,他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语言学和语言处理。他于2001年来到美国,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家衍生公司“语录”(SpeechWorks)工作,但这家公司很快被“扫描软件”收购。当福克纳加入时,公司只有50名员工;当他离开时,他们已经有1.4万名员工。“扫描软件”和后来的微妙通讯聚集了当时大部分的稀有人才——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他们在语音和语言技术方面拥有深厚的技能。微妙通讯通过直接招聘来揽才,也收购了像“语录”等有潜力的初创公司,并成功地将其整合到自身的运营中。 微妙通讯在2005年后收购了50多家公司。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语音识别系统的发展受到当时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限制。这意味着当时的系统只能识别有限的词汇。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重要的业务可以用只能识别有限词汇的语音识别系统来处理。例如,依据专门的词汇表转录医疗记录或提供电话客服。此外,大型银行每天接到数百万个电话,而其中大多数都是可以自动处理的任务,如查询银行余额。老式的电话接听系统允许银行客户通过打电话来了解服务菜单并选择相应服务。有了语音识别系统后,客户只需在电话里说出他们的要求。如果是一个简单的请求,系统就可以直接提供答案,而无须人工干预;如果不是,那么系统将把来电转给相应的接线员处理。这些系统结合在一起,为银行节省了大量资金,同时也提升了服务水平。基于这些有限的应用,微妙通讯在2005年合并后取得了稳步增长。iTunes是一款数字媒体播放应用软件,由苹果推出的用于播放以及管理音乐和视频数字档案。——编者注即微妙通讯声龙听写2.0 应用软件(Dragon Dictation App 2.0)。 然后,在21世纪头10年的末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微妙通讯开发了“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据福克纳说:“突然之间,你可以就任何话题说任何话,我们可以准确地转录。这就是开启(医疗保健)业务的钥匙。”他们还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苹果手机的一款名为声龙听写(Dragon Dictation)的新应用软件中。“我们以独特的方式解决了在一部玻璃机身的手机上进行准确实时听写的问题,这部手机的键盘很糟糕,所有人都在抱怨。结果令人惊奇,这款软件能非常准确、快速地识别语音进行听写(无论说话人是什么口音),而我们是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公司。” 苹果在2009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苹果 3GS手机,该公司在其显示器上展示了声龙听写应用软件。一旦苹果验证了该产品,三星和所有其他手机制造商都想拥有它。谷歌、亚马逊和微软也是如此。通过与这些主要客户以及数百万购买苹果应用软件的个人客户签约,微妙通讯的业务迅速增长。该应用软件成为iTunes 商店中下载量最高的商业生产力应用软件。 两年后,苹果推出了基于微妙通讯技术的Siri。2013年,微妙通讯收入增长至17亿美元。 但这种增长是短暂的。随着微妙通讯的成功,大型科技公司意识到,语音将成为人类与计算机和云服务交互的主要渠道。语音识别不再只是听写,而是搜索信息、购物、选择音乐或视频、控制设备等。与键盘或鼠标相比,语音识别是免提的,速度快得多,不需要打字技巧,是一种更自然的人类交流方式。 因此,大型科技公司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来抓住这个机会。例如,亚马逊有超过一万名工程师从事Alexa产品的研发工作,其人员数量是巅峰时期微妙通讯雇用的核心研发员工的10倍多。亚马逊在语音相关产品上的研发支出可能超过了微妙通讯的收入。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成功地掠夺了微妙通讯的人才库,将顶尖人才纳入它们的阵营。谷歌、苹果、微软等大型科......

  1. 信息
  2. 致谢
  3. 前言
  4. 导论
  5. 连锁店的崛起
  6. 升级
  7. 颠覆性创新时代
  8. 新的巨人
  9. 信息技术
  10. 第一章 颠覆性丧失
  11. 软件功能之战
  12. 在复杂性上的竞争
  13. 颠覆率下降的原因
  14. 不仅仅是大(型)
  15. 第二章 赢者通吃
  16. 规模和技术
  17. 规模经济
  18. 高质量的竞争和赢者通吃
  19. 超大型信息技术产业
  20. 另一种不同的工业
  21. 第三章 从开放到封闭的资本主义
  22. 技术差距
  23. 为什么技术扩散无法颠覆行业龙头?
  24. 独立发明人的兴衰
  25. 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26. “巨星级”企业想许可其技术吗?
  27. 有限准入的挑战
  28. 第四章 自动化悖论
  29. 替代劳动力还是增强劳动力?
  30. 自动化悖论
  31. 现有的证据
  32. 自动化的负担
  33. 错误的问题
  34. 未来自动化
  35. 第五章 生产率差距
  36. 强劲阻力
  37. 用数据说话
  38.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初创公司和小公司?
  39. 企业家精神衰退的神话
  40. 对生产力的错误衡量
  41. 发展的阻力和技术差距
  42. 第六章 社会分化
  43. 精英主义的谎言
  44. 技能差距
  45. 企业与工资
  46. 企业间工资差异
  47. 按劳动者素质分类
  48. 社会分化
  49. 第七章 监管的阻力
  50. 清洁柴油
  51. 波音737MAX飞机
  52. 次级抵押贷款
  53. 监管领域的信息革命
  54. 复杂性挑战
  55. 开源监管
  56. 第八章 平台与反垄断
  57. 技术与反垄断的兴起
  58. 公司的规模化带来的社会成本和效益
  59. 充分利用规模
  60. 惩罚的是不当行为,而不是规模
  61. 数字平台如何影响竞争?
  62. 数字平台与反垄断
  63. 第九章 下一次分拆
  64. IBM的开放
  65. 以往的分拆
  66. 分拆的艺术
  67. 市场空缺
  68. 鼓励开放平台
  69. 拥有想法
  70. 结语 新信息经济
  7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