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革命:国民革命的起源(1920-1925)_张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生

内容节选

八三民主义的新阐发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是国民党一大的标志性成果。其诞生的复杂过程,反映了苏俄、孙中山等多方理论和思想的碰撞和磨合,是国民革命的旗帜。《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摘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477页。 按照鲍罗廷1924年1月27日早晨给孙中山的修改意见,《宣言》“由三部分组成——评论、最终目标和为建立一个不仅得到国民党支持的全国政府的真正的行动纲领”,“更简单地说:宣言就是国民党的过去、未来和现在”。 这是就宣言的思想逻辑而言。1月23日通过的成文的《宣言》分“中国之现状”、“国民党之主义”和“国民党之政纲”三大部分。 “中国之现状”回顾了甲午以后革命党人追随孙中山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简要历史。然而,“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在这里,国民党人不仅承认辛亥革命“失败”,而且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这个认知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国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宣言》认为,反袁失败,系因为“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袁世凯死后,革命仍然归于失败,“所谓民国政府,已为军阀所控制,军阀即利用之接欢于列强”,而列强亦利用之,“使中国内乱纠缠不已”。“可知中国内乱,实有造于列强”,内乱又造成经济凋敝。“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急于寻找出路。出路何在?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商人政府派等等之方案,徒托空言,而国民党“以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生路”。 “国民党之主义”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三民主义的新内涵。 民族主义有两层意思:“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方面,国民党求中国的民族解放,“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所以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国内各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革命成功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国民党的民权主义,既有间接民权,也有直接民权。国民不但有选举权,还有创制、复决、罢官各权。民权运动的方式,以五权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分立为原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反之不得享有。 国民党的民生主义,重要原则有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要旨是:“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节制资本的要旨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在阐释三民主义新内涵的基础上,《宣言》提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以期增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实力;一方面又当对于农夫、工人要求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至于革命军人,革命完全成功后,“革命政府行将给以广田”。 本着这样的三民主义,《宣言》指出,将训练其党员,使之成为“宣传主义、运动群众、组织政治之革命的人才”。 “国民党之政纲”分对外、对内政策。对外政策有七条:“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凡自愿放弃一切特权的国家,及愿意废除破坏中国主权之条约者,中国皆给予最惠国待遇。中国与列强订立的条约有损中国利益者,要重新审定,以不有害双方主权为原则。中国所借外债,在政治、实业上不受损失的范围内,“保证并偿还之”。庚子赔款,应当完全划作教育经费。“中国境内不负责任之政府”,如北京政府,所借外债,不是为了增进人民幸福,而是为了维持军阀地位,“此等债款,中国不负偿还之责任”。召集各省职业团体、社会团体,讨论偿还外债方法,“以求脱离因困顿于债务而陷于国际的半殖民地之地位”。 对内政策有十六条:关于中央及地方权限,采均权主义;各省自定省宪法,自举省长;确定县为自治单位;实行普选制;厘定各种考试制度;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的完全自由;将募兵制逐步改为征兵制;设法安置土匪流民,从事有益工作;严定田赋地税法定额,禁止额外征收,如厘金等;清查户口,整理耕地,调整粮食产销;改善农村组织,提高农民生活;制订劳工法;确认男女平等;力行教育普及;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国家经营管理具有独占或私人力量不......

  1. 信息
  2. 一 孙中山的思考和困顿
  3. 二 陈炯明的叛乱轨迹与震荡
  4. 三 关余事件和孙中山的转向
  5. 四 苏俄和中共伸出援手
  6. 五 苏俄、中共引导国民党改组
  7. 六 国民党改组的预备工作
  8. 七 国民党第一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9. 八 三民主义的新阐发
  10. 九 黄埔军校的建立
  11. 十 苏俄、中共帮助建立国民革命军
  12. 十一 黄埔军的狂飙突进
  13. 十二 从国民政府成立到两广统一
  14. 十三 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15. 十四 北伐的启动
  16. 十五 北伐的进展和中共的壮大
  17. 十六 国民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与大革命的失败
  18. 尾声 复盘国民革命
  1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