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中国法律思想:故事与观念·古代卷(增订版)_刘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星

内容节选

057法律一元化的功能韩非:《韩非子》,第91页。韩非:《韩非子》,第91页。 废除虞庆那类“坐吃”,当然就是唯法家思想独尊。结果,国家便是彻头彻尾的一元化。《韩非子》说过一个比喻来讲其中的重要。它说如果不设立一个靶子,任何人射箭的时候乱射一气都可以随便射中一个什么东西,比如一片树叶,一堵墙壁,一块地皮,等等,但这根本不叫“会射箭”。立上一个正经的箭靶子,自然没有多少人可以一显身手了,因为那靶子总是难以射中,没点射箭的功夫当然就会箭箭虚发。 所以只要没有标准,那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叫作“做正经事”,而有标准放在那里,就没有便宜的“做正经事”了。“有度难而无度易也。” 这便是一元化的关键所在。慎到:《慎子·逸文》,第7页。 《慎子》另外提出了一个观念来说一元化的必要。它讲,有了君王还去再找“思想丰富”的贤人等于是让贤人和君王比个高低,直至有时叫君王没有脸面,因为君王有时没有贤人能说会道。而君王没有了脸面怎能对下对外发号施令?这等祸害要比没有君王还更严重。这样看来,就要把“思想丰富”的贤人晾在一旁,不许他们说三道四,必须要求百姓一律服从君王的“圣旨”,必须所有事情一断于国家法律。 与《慎子》这个观念做个对照,可以发现《管子》更是特别喜欢“一元化”。《管子》说:《管子》,第56—57页。 彼下有立其私议自贵,分争而退者,则令自此不行矣。故曰:私议立则主道卑矣,况夫倨傲易令,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诡服殊说犹立?上不行君令,下不合于乡里,变更自为,易国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不牧之民,绳之外也。绳之外诛。 韩非:《韩非子》,第154页。韩非:《韩非子》,第136页。 在这里应该注意,法家强调“法律一元化”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法律出来后人人都要照章办事,不得有例外。“法莫如一而固。” 这个意思今人大体来说也是赞同的。这也是“法治”的一个含义。而第二个意思是说除了行为上要规规矩矩之外,言论上也要“一种声音”传遍国家,不得出现什么“百家争鸣”。“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言不二贵,法不两适。故言……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就第二个意思来说,法家十分希望国家里的每个人都说君王说过的话,而只有君王才说自己的话。对这个意思我们今人可就不敢恭维了。我们还是希望人人可以具有自己的想法,说些自己想说的话,看到不顺眼的东西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哪怕那意见是个牢骚,甚至是刺耳的批评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吕不韦:《吕氏春秋》,第151页。吕不韦:《吕氏春秋》,第150页。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99页。 说起来在法家那里,“一元化”的第一个意思是从侧面为后一个意思提供辅助,有时强调第一个意思也正是为了彻底实现第二个意思。法家坚信,“多元化”注定是国家衰败的开始,这就是“一则治,两则乱”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正像冯友兰总结的:“法家之学之目的,在于治世强国,故其对于思想统一之主张,系……从国家的立场立论。” 这种“一元化”有没有问题? 在前一小节我们说过,有点不同的声音对国家兴许不是一件坏事。不同意见的交流对话于国于民可能是有益的。依照这种看法,绝对的“一元化”自然不太可取。现在看一个《韩非子》讲的故事,看看是否还有别的问题。见韩非:《韩非子》,第95页。 《韩非子》说,当年的齐国君王齐桓公有一段时期特别喜欢紫色的衣服,由于这个缘故全国上下也都跟着穿紫色的衣服。这样不要紧,“价格规律”倒是发生了作用,紫色布料的价格扶摇直上,使得“新生的”和“外来的”平民百姓反而买不起了。齐桓公挺着急的,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百姓也跟着仿效,搞得紫色布料越来越贵,该如何?”管仲说:“这容易解决。如果有人进宫见驾时穿紫色的衣服,您就说紫色衣服的味道实在难闻,并叫他离您远点。不过几日也就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齐桓公特别相信管仲的话,便这么做了。果然第一天宫里很快就没人穿紫色的衣服了,第二天全国也看不见几个人身着紫色,到了第三天紫色衣服彻底绝迹了。“价格规律”又发生了作用,紫色布料的价格暴跌,拿布料送人都快没人理睬了。 《韩非子》讲的这个故事有点夸张。其本意可能是想说明做君王的如何叫下官百姓“跟着自己走”,毕竟下官想讨好君王,而百姓也是不敢“自作主张”。想要一个东西的“价格”有点变动,就看君王怎样做了。君王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这个想法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布料价格会有上下波动?这个价格的上下波动不正说明下官百姓关心自己的利益?既然是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么有人穿紫色衣服肯定不是出于“老老实实照君王的意思去做”的目的,而是为了避免“政治麻烦”。这样,全国上下“清一色”地换来换去,并不表明国家真是秩序井然,倒是其中暗含了“忍气吞声”“阿谀奉承”。有了这样一些暗中的“不老实”,国家则是终有一日会分崩离析。依此来说,倒......

  1. 信息
  2. 修订版序
  3. 序言
  4. 导论: 中国法律思想的出发点
  5. 001 《鹿洲公案》里的“兄弟争田”
  6. 002 官·写在书本里的法
  7. 003 赏与罚
  8. 004 “大公无私”
  9. 005 市场上的兔子(定分止争)
  10. 006 独角兽·“法”
  11. 007 《说文解字》
  12. 008 “法官”办“鹿”案·礼
  13. 009 乡里自治
  14. 010 规矩方圆
  15. 011 不同的追求
  16. 第一章 严刑峻法
  17. 012 怕火不怕水
  18. 013 《韩非子》论杀婴
  19. 014 人性恶·国家法
  20. 015 从三万贯钱到十万贯钱
  21. 016 社会学的寓言:囚徒的困境
  22. 017 防微杜渐的法律功能
  23. 018 国家法的清晰与“礼”的朦胧
  24. 019 官人李维棠
  25. 020 “以刑去刑”的境界
  26. 021 罚当其罪
  27. 小结
  28. 第二章 教化为先
  29. 022 浪子回头
  30. 023 “风吹草动”:德教的功效
  31. 024 人有恻隐之心
  32. 025 人性善·国家法
  33. 026 法家的尴尬:秦王朝的灭亡
  34. 027 仁义
  35. 028 刑,义的根本;义,暴的来源
  36. 029 “槐树”刑罚的故事
  37. 030 饮酒之礼·礼治·“防患于未然”
  38. 031 学校的好风气·礼治的效率
  39. 032 礼治·“熟人”和“陌生人”
  40. 033 何谓善于奖赏?
  41. 小结
  42. 第三章 刚柔相济
  43. 034 性相近·习相远
  44. 035 “打一巴掌揉三揉”
  45. 036 常备不懈
  46. 037 董仲舒暗授《春秋》
  47. 038 君王眼中的“孝顺”
  48. 039 徐元庆案的“困惑”
  49. 040 “礼”为本法为末·德主刑辅
  50. 041 有嫁无婚·灵活解释法律
  51. 042 为什么解释?
  52. 043 法网的疏密·法律的原则性
  53. 044 养马人的命
  54. 小结
  55. 第四章 顺其自然
  56. 045 “你我的争议”
  57. 046 “无为”的治理
  58. 047 爱马·被马害
  59. 048 法令数量与盗贼数量的正比例
  60. 049 法律的起源
  61. 050 礼:混乱的开始
  62. 051 无礼无法的境界
  63. 小结
  64. 第五章 国家法律的天下
  65. 052 法家的追思
  66. 053 “以”法与“依”法治国
  67. 054 “抓阄、抽签”·“依法治国”
  68. 055 靠人与靠法·“法律机器”
  69. 056 国家危险的原因:一半务农一半坐吃
  70. 057 法律一元化的功能
  71. 058 法律的“内”和“外”·酒店的狗
  72. 059 明处·暗处
  73. 060 “腾云驾雾”·“权势”与“法”
  74. 061 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硬规矩”和“软规矩”
  75. 062 法律职业
  76. 063 邓析之死·“讼棍”
  77. 小结
  78. 第六章 “礼”或“民间法”的世界
  79. 064 苗人部落的传说
  80. 065 大义灭亲?
  81. 066 家与国·忠孝难两全
  82. 067 父亲的权威
  83. 068 家族的小辈与长辈
  84. 069 “礼”·自然和谐与诗情画意
  85. 070 礼·吃饭·娶新娘
  86. 071 官司·和为贵
  87. 072 叔向与子产的通信·行为的仿效
  88. 073 习俗惯例式的民间法
  89. 074 奸污后的私了
  90. 075 愿望·“民间法”·“合理”
  91. 076 谁合理?
  92. 077 “民间法”的同情理解·熟人
  93. 078 原有秩序·民间法的地方性
  94. 079 “陋习”·宽容的姿态
  95. 小结
  96. 第七章 法与人
  97. 080 “名”与“实”
  98. 081 何为“士”?
  99. 082 法律背后的“人”
  100. 083 “权力哪吒”和“权力菩萨”·法律职业独立的隐喻
  101. 084 为人·研习·礼法
  102. 085 此一时彼一时·分权制衡
  103. 086 何谓“贤人”?
  104. 087 贤能与“平庸”之分:一种精英“法治”理论
  105. 小结
  106. 第八章 天然秩序
  107. 088 秋冬斩首
  108. 089 《礼记·月令》
  109. 090 水流象征刑罚·“阴”与水
  110. 091 天地和谐
  111. 小结
  112. 第九章 激进主义
  113. 092 “渡河的标记”
  114. 093 远古的一场争论:法律改革
  115. 094 大鱼·小鱼·虾米
  116. 095 理性的力量和意识形态“诡计”
  117. 096 张居正的“新政”
  118. 097 外国“月亮”·移植法律
  119. 098 共同的需求·现代化
  120. 小结
  121. 第十章 顺势而为
  122. 099 众人心·习俗
  123. 100 法律制度的形成
  124. 101 习俗的地方性·国情·“和奸”
  125. 102 是老婆还是妹妹?
  126. 103 保护“恶人”?
  127. 104 国家法律的“权利”·秋菊的困惑
  128. 105 乡土熟人社会·“情”
  129. 106 “可行性”·“钱会”里的中国国情
  130. 107 美法村的村政变迁·乡民的心态
  131. 108 反抗法律的现代性
  132. 小结
  133. 第十一章 第三种态度?
  134. 109 慎之又慎·渐变
  135. 110 税的减法·小房与大楼
  136. 111 “烹煎小鱼”
  137. 112 空间上的一分为二·法律
  138. 113 “缩小”的激进·“拆开”的激进与顺势而为
  139. 小结
  140. 参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