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新版)_【加】宋怡明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加】宋怡明

内容节选

第三章乱海疆倭寇混真假 犯走私官匪淆黑白沿海卫所与海上走私前期报告见于《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嘉靖八年七月九日壬寅,2424页;之后的调查见于《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八,嘉靖八年十二月戊寅,2551页。 嘉靖八年(1529)的夏天,饥肠辘辘的浙江盘石卫士兵集体擅离职守。军饷被拖欠数月之久,引发众怒,数百士兵逮住了当地衙门的主簿,要求发饷。知府只好承诺动用官银补发欠饷,说服哗变士兵释放主簿,自行散去。哗变自然引起朝廷的注意,调查结果于这年冬天上奏嘉靖皇帝。这一消息令人沮丧,乃至令一位以不喜朝政闻名的皇帝龙颜大怒,要求从重惩处。盘石卫长官的玩忽职守,远不止于拖欠军饷、激变士卒。真实情况是,指挥梅毕、姚英、张鸾三人与走私者及“倭寇”狼狈为奸,允许他们非法买卖番货,劫掠地方。众军官甚至可能直接参与了走私活动。 他们算是霉运当头,一场本不相关的哗变,竟连带曝光了他们的罪行。(或许两者并非全然无关。士兵也可能是觊觎非法贸易所得,想要分一杯羹,因而哗变。)《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三十,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癸巳,6064页。这起事件还见于朱纨:《甓余杂集》卷六,8页a。 嘉靖二十六年(1547),皇帝又收到了一份类似的奏章。同前次如出一辙,一件看似无关之事的调查,却揭露出地方官员的渎职行为。葡萄牙(被明人称为“佛郎机国”)的船只,侵扰漳州附近的沿海地区。沿海守军成功将之驱逐。但是,随后的调查显示,当地官员——浯屿寨(永宁卫下辖的一个前哨阵地)的把总指挥——从葡萄牙人那里收受财物。这些官员受到强烈的谴责,被指犯下“卖港”之罪。 军士和走私牵连在一起——肯定令朝廷感到头疼——在明代实在不足为奇。这是明朝制度经长期演变而产生的一个合乎逻辑的,乃至不难预见的结果。本章将会对此做出解释。在第一、二章中,我展示了原籍军户如何制订复杂巧妙的策略,善用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以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应付兵役。而在本章中,我将展示一些卫所军户的子孙如何利用自己靠近国家制度的优势谋利,尽管相关策略损害的正是他们所服务的制度。 沿海卫所的生活如我在第一章中指出的,就地理位置而言,东南沿海卫所坐落于各府州县之内,但它们并不隶属于民政系统,而是受另一套体制的约束。永宁卫在晋江县,但它归军政系统管辖,该系统的最高机构是京城的五军都督府。对于卫所事务,晋江县令无权干涉。可以说,永宁卫虽位于晋江县,但不属于晋江县。行政体制的差别,令卫所指挥和地方县令不得不制定许多程序,以处理跨越两者的诸项事宜,包括复杂的财政和司法事项。一些具体的例子,可参见本书第五章。 传统的有关卫所的军事史著作大概会描述卫所士兵参加的战役,传统的制度史著作则大概会介绍明军的组织结构及其在明代政府等级制度中的位置。 以上这些都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感兴趣的是,对于服役并生活在卫所中的百姓而言,军事制度创造了怎样的日常政治。 金门倪氏的故事能让我们了解明初军户的历史,而铜山所南屿陈氏的故事则能帮助我们知悉家庭在卫所定居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如同第一章的做法,我特意选择的案例来自普通士兵,而非世袭军官。世官军户的族谱倾向于提供更多本家服役的信息,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服役经历对世官军户的声誉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族谱通常会对事实有所粉饰。其次,对世官军户而言,服役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特殊的荣耀。因此,族谱往往成为一种途径,用来表明这种荣耀或按公平的原则、或按家规的规定世代相传。基于上述原因,虽然在军队中,军官的人数远远少于士兵的人数,但是在传世的文献中,世官军户的族谱却远远多过士兵军户的族谱。 铜山所南屿陈氏族谱与众不同,详细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通士兵军户的服役历程,在时间上几乎跨越整个明代。从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兴大规模抽军、始祖陈苟住被征入伍,到天启五年(1625)后嗣陈平人考上进士,获得免役的待遇,这一家族共有十三名族人先后在军中服役。“建制沿革修理志”,《南屿陈氏族谱》,8页b。 明洪武二十年四月,始祖陈苟住由兴化府莆田县东厢龙陂社抽守平海卫莆禧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为兑调官军事,由莆禧所调镇海卫铜山千户所……天启五年,平人公登甲,以后军役不受。 陈家祖籍莆田,正军最初被分配到家乡附近的莆禧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换防政策下,陈家正军被调入南边的铜山所。他们服了238年兵役,除了头几年,剩余的日子一直驻守铜山所。虽然祖军年老时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他的后人在铜山定居,渐渐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 卫所军户到第七代时,族人已有一百多人。他们认为,是时候编纂一部族谱了。族谱的编纂者不太关心家族的服役史。他的记述似一笔流水账:“建制沿革修理志”,《南屿陈氏族谱》,8页b。 ﹝洪武﹞二十九年八月,丁﹝二世祖﹞陈德光故。丁陈宗积补,故。丁陈邦泰补,故。陈寿补,故。丁陈大英补,故。陈文元补,疾。陈元补......

  1. 信息
  2. 登场的家族 (括号内标注这些家族现身之章节)
  3. 中文版序一
  4. 中文版序二
  5. 导论 悲苛政一门入军户 叹凄凉三子死他乡 明代中国的日常政治
  6. 第一部分 在乡村
  7. 第一章 服兵役贤弟勇代兄 分家产幼子竟承嗣 征兵、军役与家庭策略
  8. 第二章 藏祸心恶少诬富族 噤蜚语军叔访故亲 士兵与亲属的新社会关系
  9. 第二部分 在卫所
  10. 第三章 乱海疆倭寇混真假 犯走私官匪淆黑白 沿海卫所与海上走私
  11. 第四章 结连理戍兵入乡俗 办卫学军官传书香 卫所里的新社会关系
  12. 第三部分 在军屯
  13. 第五章 遭构陷家门逢厄运 诅书吏屯卒雪冤情 军屯内的制度套利
  14. 第六章 施巧计军户取民籍 联乡谊一庙奉二神 屯军与百姓社会关系之处理
  15. 第四部分 余音
  16. 第七章 认同宗异姓成亲族 作始祖关帝显神威 明代军事制度的遗产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