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金会设立法律制度研究_孙光焰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光焰

内容节选

导论 企业基金会是指由企业或企业家捐助设立、以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为目的的基金会。世界上产生最早,当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也最有名的基金会都是美国的私人基金会,如卡内基(1911)、洛克菲勒(1913)、福特(1936)、盖茨(2000)基金会等。在国外,基金会出现后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关于非营利组织(NPO)研究的兴起,学者们才开始附带研究作为非营利组织之一的基金会,法学领域关于此的研究则更是滞后。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企业经济的活跃促进了企业基金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企业基金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脱胎于营利部门的企业基金会在我国迅猛发展并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一个将市场组织与公益组织、营利动机与公益行为、企业管理与非营利性组织管理、市场资源与公益需求关联到一起的领域,这样一个关键的地带孕育着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随着我国企业和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和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身到慈善事业中,使得企业基金会成为非公募基金会的中坚。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极大促进了基金会的发展,企业基金会也随之快速兴起。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共有6483家基金会,其中企业基金会为868家,约占全国基金会数量总比的13.39%。我国企业基金会的数量从2011年的285家发展到2018年3月的868家,增长迅猛,成为我国慈善市场上一支强劲有力的队伍。而这个队伍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基金会因脱胎于营利部门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我国现今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社会管理转型和社会形态转型联动推进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中的重要力量活跃在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它的积极表现使得社会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培育和释放这种力量成为全社会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民间组织一直实行行政化管制,这与民间组织的私法主体的自治属性格格不入,导致《条例》在制定之初就隐藏着大量的问题,在经过14年的施行之后其缺陷暴露无遗,越来越成为基金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道路上最主要的阻碍之一,对《条例》的全面修订已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发展慈善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于2016年3月通过,这是对慈善市场的重大利好。《慈善法》对慈善市场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它明确指出慈善组织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但关于由企业及企业家发起设立的基金会的具体规制还有待配套立法予以完善。为了更进一步规范基金会市场,按照国务院和民政部2016年的立法计划,民政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最终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前提下对《条例》进行修订,形成了征求意见稿。这一举措是为了适应基金会的实际发展,并且与《慈善法》保持良好衔接,为社会公众提供法治保障,更好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根据《慈善法》的规定,企业基金会已从传统意义上的非公募基金会转变为拥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但是与大型的全国型公募基金会相比,两者在规模和资金来源上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虽然各基金会依法登记满两年、运作规范可以申请获取公募资格、转为公募基金会,但公募基金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其年度支出是同等净资产的非公募基金会的十倍左右。所以基金会要不要通过申请获得公募资格对基金会的资产管理能力、劝募技巧和基层网络资源都有极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基金会的基数大,但能够大范围开展公募募捐的大型企业基金会却极少,绝大多数的企业基金会都登记在县级或市级民政部。从以往对民间企业基金会进行的社会调查来看,谈及企业基金会的筹款问题时,70%的受访基金会认为基金会创办人或发起人的感召力以及基金会本身的社会公信力是影响基金会筹款的最主要因素。不同于官办公募基金会有政府公信力支撑,民企基金会即使有公募资格,其曝光率也远不及官办公募基金会,更遑论社会影响力了。企业基金会设立阶段及成立后的捐赠仍主要依靠设立企业的支持,即使是取得了公募资格,与大型公募基金会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相比,企业基金会在公募资源和专业劝募人员上也显出劣势,仍是摆脱不开对企业的资源依赖。同时,国务院《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指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需要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意味着未来企业基金会资金来源将从企业捐资主导转变为面向社会募集和接受捐资双轨并行,企业基金会的监管制度将会重新安排;企业基金会如何转变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是其当......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内容简介
  4. 作者简介
  5. 目录
  6. 导论
  7. 第一章 企业基金会的法律主体地位
  8. 第二章 企业基金会的设立宗旨与目的
  9. 第三章 企业基金会的股权设立
  10. 第四章 企业基金会的设立人
  11. 第五章 企业基金会的设立监管
  12. 参考文献
  1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