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_胡艳华,徐前权,李向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胡艳华,徐前权,李向玉
内容节选
中篇 第五章 结构理论 学习目的 结构理论代表了一个致力于更为宏观、从社会结构层面去改变案主以及案主系统的社会工作视角,旨在与推动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激进理论相关联。司法社会工作运用结构理论处理和应用的议题,既包括边缘性的族群,如同性恋群体、艾滋病群体、乙肝携带者等,又包括弱势性群体的维权和合法利益保护以及生活政治的重建,如流浪未成年人群体、农民工群体、城市业主的维权等。本章主要的学习内容,一是梳理了结构理论的一般化概念框架和脉络,二是分析了结构理论的实践原则,三是初步探究结构理论在司法社会工作的运用,四是以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建构为案例,对以上议题进行一个具体的典型阐述。 第一节 结构理论的概念框架和脉络 结构视角代表了社会工作系统一个致力于更为宏观、更为激烈的视角去改变案主及案主系统的尝试,它从结构的宏观视角回应了社会工作强调从社会层面进行改变的传统。结构视角在一般意义上从属于激进传统的阵营,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批判理论,并包含不同的集体主义实践模式。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再度勃兴,并在新时期逐渐扩展其影响力。一般而言,这一理论视角也是在社会工作领域最“社会学化”的一种视角,它脱胎自社会学古典时期的涂尔干社会学主义的传统。 一 理论脉络 毫无疑问,社会工作的一个早期传统是希望由结构性层面的改变而推动社会变迁和提示人们的福利。Longree(1996)认为结构视角的传统可以追溯到Jane Addams的“睦邻组织运动”,当时组织成员已经采取游行、示威的公众活动以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提示移民的福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一传统并没有得到强调,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工作的集体主义观点和结构视角才获得一定的地位,它旨在促进集体较为激进的改变,在政治上与社会主义相关联。然而,结构视角或激进观点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期内逐渐消失,其主要原因是新保守主义重新抬头,结构视角因此在政治层面无法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体制契合,相反,它与之格格不入,这势必导致其处于下风。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内,结构视角面临猛烈的批评,它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几乎无法施展,这样的景象尤其见于美国。 20世纪90年代,结构视角再度兴起。一方面,它旨在纠偏前一段时期过于个人聚焦的社会工作理论;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敌对结构视角的意识形态有所松动。90年代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结构意味的实践模式,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激进个案工作,以及结构社会工作。从意识形态或理论建构的层面而言,结构视角的集体主义方法论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将问题界定为社会的和结构的而非个人的,个人关系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的特定群体遭遇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来自其受压制的阶级地位;消除不平等和不公平是社会行动的首要因素,接受不平等和不公平作为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结构视角的支持者所反对的;变迁的焦点是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要在实践之中应用理论并经由实践反思理论,然后改变之;在行动中采用的观点可以在行动之中发现意义并由我们所做的一切表达出来,因此它不能被看成实践的简单反映,相反,它不能完全外在于可辨识的实践。 结构视角与若干旨在推动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论观点相关联。它聚焦于教育那些为贫困和无权所压迫的社区中的人群,人们应该形成关于自己的意识,这样的意识可经由教育而实现,即参与一种批判性的对话,这涉及对体制的批评和分析,并经由具体的社会运动而影响社会变迁。另一个相关的元素就是觉悟运动,即将受压迫的人群的意识唤醒。他们意识到这样一个压迫过程,而非不可避免地接受它。透过参与对话和实践,他们可以采取行动以抛弃对自由的忧虑和他们的某些无权感。如是,结构社会工作的关键议题便是“个人与社会”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因为私人问题不能撇开其社会和政治原因而进行理解和回应,它倡导的是一种涂尔干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的改良路径。 二 结构理论的概念框架 结构视角的精髓是集体主义,是从批判传统社会工作出发并基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若干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而建构其概念体系的。表5-1比较了结构取向和环境取向视角的不同。然而,结构视角是对那些旨在经由结构的变迁而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的诸多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指称,而不同的实践模式的概念建构又有所不同。[1] 表5-1 社会工作的结构视角和环境视角的比较 续表 第二节 结构理论的一般化实践原则 结构视角将压制和权力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并以促进基于社会正义、平等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变迁为目标,践行了激进传统的理念,致力于回应所有社工都面对的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尽管在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的回应可能并不为强势群体所接受,但却代表了某种希望。这样的希望和梦想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坚持的,也是社会工作中“社会”应有之义......
- 封面
- 书名页
- 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一
- 序二
- 目录
- 上篇
- 第二章 司法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实践
- 第三章 司法社会工作理论
- 第四章 司法社会工作方法与伦理
- 中篇
- 第六章 认知行为理论
- 第七章 危机介入理论
- 第八章 系统与生态系统理论
- 第九章 增权理论
- 第十章 社会支持理论
- 下篇
- 第十二章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 第十三章 调解与仲裁的司法社工
- 第十四章 禁毒司法社工
- 第十五章 家庭暴力的司法社工
- 第十六章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司法社工
- 第十七章 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会工作服务
- 第十八章 国内外司法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