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研究_邹荣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邹荣

内容节选

第一节课程 课程是高校最集中的资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高校开设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组成要素、课程种类,不同的课程又具有不同的考核方式。 一、高校课程的构成 高校课程的结构体系分为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教育基础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是必修课,也称“公共必修课”,是某一专业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保证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教育基础课程对学生普遍开设,是一种开发心智、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育的非专业课程,重点包括人格培育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有军训、计算机、外语、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锻炼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构成,主要是专业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形成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基础。 (三)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并设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每个专业方向都有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充分吸收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把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形成一定的结构。高校应鼓励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课程,使其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五)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受教育的程度,有选择地学习专业计划中规定的选修课程。但是,这种选择是有限的。选修课程属于个人倾向课程,是在保持主干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课程。学校可以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个人兴趣设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应用性,为其拓宽专业领域、获取就业机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并服务于教学。所谓“寓教于考,以考促学”,这才是现代教育考核的精神。当前,高校比较普遍的考核方式有五种: 第一,学生出勤。这种考核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表现进行记分,按一定比例折合后计入总分。 第二,课后作业。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教材和学生实际,相应地安排若干次作业,与教材和教、学同步进行。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期末时,教师计算出几次作业的分数,按一定比例折合后计入总分。教师要对每次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相应的评语。 第三,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成绩由该门课程课内实验成绩和实训、实习成绩共同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第四,作业论文。很多选修课程采取提交作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一般都会规定论文的字数、论文的性质,尤其强调论文的内容不允许抄袭。 第五,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中有基础知识的考核,但是更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衡量,可采取闭卷、开卷、半开卷三种考核方式,具体可根据课程特点而定。目前,高校针对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必修课,一般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 三、学分 学分作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基本的管理工具,于20世纪初由卡内基基金会推动而产生。学分具备简单、便捷、易于操作等特点,其计量主要依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接触小时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变迁,以学时为计量依据的学分出现了不能反映学习本身、不适用于新的教育形式、内涵不严谨等问题,在学分的认定与取得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纠纷。 (一)学分、学分制的概念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按学期计算。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具体学分数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为准。可见,学分是计量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状况、学习量和学习态度的过程性评价,兼有质的特征。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只有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学生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课程与学分,学生还可以提前毕业。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实行导师指导下的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免修、重修制,弹性学制,学分互认、互换制。学分制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个性化的教育要求。同时,学分制的实行对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信息
  2. 绪论
  3. 第一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4.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价值及内容
  5. 第三节 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体制
  6. 第一章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
  7. 第一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8.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9. 第三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沿革和现状
  10. 第二章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及其效力
  11. 第一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规范
  12.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自治性规范
  13. 第三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律规范的适用
  14.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15. 第一节 学籍管理的内涵、外延及其法律属性
  16. 第二节 学籍管理规范
  17. 第三节 学籍管理的主要环节
  18. 第四节 学籍管理纠纷及其处理机制
  19. 第四章 高校学生收费、生活保障与服务事务中的法律问题
  20. 第一节 高校学生收费及其依据
  21. 第二节 高校学生的食宿提供与管理
  22. 第三节 高校学生教辅用具的提供与购买
  23. 第四节 高校学生的医疗事务
  24. 第五章 高校学生课程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25. 第一节 课程
  26. 第二节 实习
  27. 第三节 国际交流
  28. 第四节 学生课程管理纠纷
  29. 第六章 高校学生资助、奖励中的法律问题
  30.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奖励的类型及其依据
  31. 第二节 高校学生资助、奖励的法律属性
  32. 第三节 对高校学生实施资助、奖励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33. 第七章 高校学生惩戒中的法律问题
  34. 第一节 高校学生惩戒制度的实施要素
  35. 第二节 高校学生惩戒制度的实施依据
  36. 第三节 高校学生惩戒制度的实施程序
  37. 第四节 高校学生惩戒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38. 第八章 高校学生毕业事务中的法律问题
  39. 第一节 毕业证书的法律属性
  40. 第二节 学位的法律属性及学位证书的颁发程序
  41. 第三节 毕业与学位授予纠纷解决的法律途径
  42. 第四节 学生就业帮助的法律属性与纠纷解决机制
  43. 第九章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中的法律问题
  44. 第一节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45. 第二节 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应对
  46. 第三节 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
  47. 第十章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中的法律问题
  48. 第一节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概述
  49. 第二节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
  50. 第三节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机制
  51.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