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治要_高宏存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高宏存
内容节选
(一) 【原典】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春秋《尚书·泰誓》 【译文】 百姓所希望求得的,上天必定会顺从成全。 (二) 【原典】五贼:一说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说指命、物、时、功、神五种可能会对人产生戕害的状态。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 ,见之者昌。 ——《阴符经》 【注释】 【译文】 观察审知上天的规律,按照上天的规律来为人处世,就足够了。天有五种运行要素,能看到它们的人就会兴旺发达。 (三) 【原典】 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 ——(战国)列御寇《列子·黄帝篇》 【译文】 至诚至信之人,可以感动万物。这样的人可以感动天地,可以感动鬼神,自由地驰骋于天地间,没有人会反对违抗他。 (四) 【原典】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战国)墨翟《墨子·天志上》 【译文】 顺从天意的统治,就是行仁行义的统治;违反天意的统治,就是暴力独裁的专制。 (五) 【原典】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译文】 人世间若发生了灾害祸患,这是上天谴责惩罚世人;人世间若发生了异兆邪说,这是上天在警告世人必须顺从天道。 (六) 【原典】 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唐)陈子昂《谏政理书》 【译文】 上天与人相互感应,阴和阳交互相和。 (七) 【原典】盗跖:春秋时鲁国人,展氏,名跖,传说中的大盗,人称盗跖。颜渊:孔子弟子中最贤惠的一个,人们常用他比喻善良。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 ? ——(元)关汉卿《窦娥冤》 【注释】 【译文】 有太阳、月亮白天黑夜高挂天上,有鬼神掌管着人的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清白和污浊仔细分辨,怎么能混淆坏人与好人呢? (八) 【原典】 修之则吉,不修则凶,吉则致福焉,不吉则致极焉。征之于天,吉则休征之所应也,不吉则咎征之所应也。天地之气,无感不应,天地之气应,亦无物不感。 ——(明)宋濂等《元史·志第三上》 【译文】 人修养德性会得吉祥,不修养德行就会招致凶险,得吉祥则福泽来归,致凶险则会祸患降临。从上天考察,吉是好征兆,不吉就是坏征兆。天地之间的气是会相互感应的,天下没有什么是不能感应到的。【国学常识】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在长达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理论界的统治地位。然而帮助儒家学说登上“独尊”高位的,并不是孔夫子本人,而是汉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人,青年时以“三年不窥园”的苦读精神,研究春秋公羊学,成为一代大儒,号称当时“群儒之首”。公元前140年,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放弃汉初“文景之治”所奉行的黄老哲学,变无为政治为有为政治。为了网罗天下英才,汉武帝下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贤良文学之士”,集中到京城由皇帝亲自策问。董仲舒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诏对策。汉武帝向他连问三策,董仲舒一一作答,他们所谈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所以史称“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先辈儒学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时代国家在政治上、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客观需要,建立了汉代“新儒学”,同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艺”。他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便是后世学者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国学故事】董永孝感天地 传说汉朝的时候,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父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董永。董家父子靠租种地主家两亩薄田生活,二人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却还是常常食不果腹。这一年天下大旱,田里颗粒无收,董老汉一急之下病倒了。董永是个孝子,他想方设法给父亲四处求医问药,可还是没能救回父亲的性命。董永心中悲痛万分,又愁于身无分文,没法给父亲买棺木、办丧事。他想来想去,最后只好卖身葬父,签订卖身契到一个员外家做长工。 董永卖身葬父 清 王素 拿着卖身得来的钱,董永终于埋葬了父亲,守孝三日之后便出发到员外家上工。走到一棵老槐树下的土地庙旁边,坐下来准备歇歇脚。这时一个衣着朴素、容貌美丽的姑娘走到他的身旁。 姑娘问道:“我看大哥面带愁容,不知有何难事?” 董永回答:“我无钱葬父,只好卖身给员外家,要去做三年的苦工,无法守孝,所以难过。” 姑娘说:“我也是被继母逼出家门,无家可归。同是天涯沦落人,不知大哥可肯收留,共结百年之好?就请这老槐树做媒,请土地爷主婚,你看如何?” “老槐树如何能做媒?土地爷如何能主婚?”董永不解地问。 “你可去问他们三声,若是他们回应,便是同意了。” 董永于是上前问老槐树和土地爷,一连问了三遍,老......
- 信息
- 总序 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 序言
- 第一篇 道生万物
- 一、太初有道
- 【国学常识】微言大义《道德经》
- 二、三生万物
- 【国学常识】太极与太极图
- 三、逝者如斯夫
- 【国学常识】三教九流
- 四、反者道之动
- 【国学常识】“五行”中的世界
- 五、道可道非常道
- 【国学常识】河图洛书与中国古代文明
- 第二篇 道器之间
- 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
- 【国学常识】古代礼器知多少
- 二、细微之处常有大道
- 【国学常识】惠施与名家
- 三、我有不龟手之药
- 【国学常识】为何会有“百家争鸣”
- 四、勘破表象始得真道
- 【国学常识】中国古代的“象”思维
- 五、处其实不处其华
- 【国学常识】文以载道
- 第三篇 天道屈伸
- 一、天行有常
- 【国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 二、天命维新
- 【国学常识】维新变法与戊戌六君子
- 三、天何言哉
- 【国学常识】孔子的说话艺术
- 四、君子有三畏
- 【国学常识】君子三乐
- 五、明者因时而变
- 【国学常识】《易经》与“十翼”
- 第四篇 地道无成
- 一、君子以厚德载物
- 【国学常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二、凡事败于专而成于共
- 【国学常识】房谋杜断
- 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国学常识】《水经注》与郦道元的家国情怀
- 四、柔弱胜刚强
- 【国学常识】“岁寒三友”与“花中四君子”
- 五、先天下之忧而忧
- 【国学常识】张载与“横渠四句”
- 第五篇 人道有为
- 一、切勿怨天尤人
- 【国学常识】三才
- 二、常思为仁由己
- 【国学常识】五伦与五常
- 三、天人感应
- 【国学常识】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 四、忠恕之道
- 【国学常识】“十三经”与“二十四史”
- 五、以百姓心为心
- 【国学常识】《百家姓》与中国姓氏
- 第六篇 治道去泰
- 一、善抓问题关键点
- 【国学常识】春秋三传
- 二、无为而无不为
- 【国学常识】文景之治
- 三、用道德教化百姓
- 【国学常识】四维八德
- 四、无规矩不成方圆
- 【国学常识】“规矩”与“准绳”
- 五、利不是一切
- 【国学常识】国家为什么又称“社稷”
- 第七篇 道心惟微
- 一、五色令人目盲
- 【国学常识】“五音”与“十二律”
- 二、道就在心中
- 【国学常识】三纲领八条目
- 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 【国学常识】十六字心传
- 四、尽心知性知天
- 【国学常识】君子三戒
- 五、以行道为己任
- 【国学常识】孔门“四科”与“十哲”
- 第八篇 道统心传
- 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国学常识】三皇五帝
- 二、仕者必为学
- 【国学常识】韩愈与“古文运动”
- 三、安贫乐道不倦
- 【国学常识】孔颜气象
- 四、养吾浩然之气
- 【国学常识】孟子其人
- 五、实践方出真知
- 【国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 第九篇 大道至简
- 一、抱朴守一
- 【国学常识】葛洪与《抱朴子》
- 二、绝圣弃智
- 【国学常识】王阳明与“王门四句教”
- 三、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 【国学常识】“华夏”“九州”与中国古代“天下观”
- 四、居敬而行简
- 【国学常识】三礼
- 第十篇 复返自然
- 一、安时而处顺
- 【国学常识】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二、事过而放空
- 【国学常识】洪应明与《菜根谭》
- 三、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 【国学常识】五谷六畜
- 四、天人合一
- 【国学常识】庄子与《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