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出版史(先秦至宋元卷)_黄镇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镇伟

内容节选

第二节江苏地区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 隋唐政治上的统一,必然带来思想和文化学术上总结统一的要求。这种思想和文化学术上的总结统一,主要通过文化学术典籍的整理和传播来实现。经过隋初征集天下遗书和炀帝时的大规模整理抄录,至唐初,进行总结统一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贞观四年(630),唐太宗诏令名儒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字,稍后又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统一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传承汉代学术文化的传统。高宗永徽四年(653),朝廷将《五经正义》颁示天下,并将其规定为官学教学和科举考试使用的统一文本。经学以外,唐初兴盛的三礼学、汉书学、文选学等,同样反映出学术总结的鲜亮色彩,如颜师古的《汉书注》,李善的《文选注》等,都具有集前代著述大成的学术特点。同时,朝廷又规定《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九经”,以及《孝经》《论语》等经书,《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三史”,《文选》、诸子百家等书,为各科考试必读书。于是,“九经”“三史”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不仅如大臣张说在《上东宫请讲学》中要求“表正九经,刊考三史”,连赫赫有名的诗僧释齐己也在《酬九经者》中吟出了这样的诗句:“九经三史学,穷妙又穷微。长白山初出,青云路欲飞。” 这就是隋唐朝廷在思想文化领域制定的纲领,是指引各地文化出版活动的明确的政策导向。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朝廷分天下为十道,今江苏大致归属江南道、淮南道和河南道。其中润州(时辖丹徒、丹阳、金坛、延陵、上元、句容六县)、常州(时辖晋陵、武进、江阴、无锡、义兴五县)、苏州(时辖吴县、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七县)属江南道,扬州(时辖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七县)、楚州(时辖山阳、盐城、宝应、淮阴四县)属淮南道,徐州(时辖彭城、萧县、丰县、沛县、滕县、宿迁、下邳七县)、泗州(时辖临淮、涟水、盱眙、徐城四县)属河南道。在朝廷的号召和推动下,江南、淮南等地的青年才俊纷纷响应,积极投身治学和科举之业,形成读书向学、著书立说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文化学术活动概况 《隋书》、新旧《唐书》中《儒林传》《文学传》等篇章记载了大量江苏籍文人学者读书治学的事迹。现择要列举如下: 元善“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遂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 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萧该“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多礼”,“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 包恺,字和乐,隋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卒,门人为起坟立碣焉。” 吴郡褚辉,字高明。“以《三礼》学称于江南。炀帝时,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辉博辩,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撰《礼疏》一百卷。” 吴郡张冲,字叔玄。“仕陈为左中郎将,非其好也,乃覃思经典,撰《春秋义略》,异于杜氏七十余事,《丧服义》三卷,《孝经义》三卷,《论语义》十卷,《前汉音义》十二卷。官至汉王侍读。”(以上出自《隋书·儒林传》) 丹阳建康诸葛颍“习《周易》、图纬、《仓》《雅》《庄》《老》,颇得其要”。 吴郡潘徽,字伯彦。“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尤精三史。”(以上出自《隋书·文学传》) 丁公著,字平子,苏州吴郡人。“年二十一,五经及第,明年又通《开元礼》,授集贤校书郎……著《礼志》十卷。”(以上出自《旧唐书·孝友传》) 朱子奢(?—641),苏州吴人也。“少从乡人顾彪习《春秋左氏传》,后博观子史,善属文。隋大业中,直秘书学士。” 许叔牙(?—649),润州句容人。“少精于《毛诗》《礼记》,尤善讽咏。贞观初,累授晋王文学兼侍读,寻迁太常博士。尝撰《毛诗纂义》十卷……御史大夫高智周尝谓人曰:‘凡欲言《诗》者,必须先读此书。’” 刘伯庄,徐州彭城人。“贞观中,累除国子助教。与其舅太学博士侯孝遵齐为弘文馆学士,当代荣之。寻迁国子博士,其后又与许敬宗等参修《文思博要》及《文馆词林》。龙朔中,兼授崇贤馆学士。撰《史记音义》《史记地名》《汉书音义》各二十卷,行于代。” 秦景通,常州晋陵人。“与弟暐尤精《汉书》,当时习《汉书》者皆宗师之,常称景通为大秦君,暐为小秦君。若不经其兄弟指授,则谓之‘不经师匠,无足采也’。景通,贞观中累迁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 陆质(?—805),吴郡人。“质有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事赵匡,匡师啖助,助、匡皆为异儒,颇传其学,由是知名。陈少游镇扬州,爱其才,辟为从事。后荐于朝。拜左拾遗……质著《集注春秋》二十卷、《类礼》二十卷、《君臣图翼》二十五......

  1. 信息
  2. 前言
  3. 概论
  4. 第一节 出版与出版史
  5. 第二节 江苏行政建置的历史沿革
  6. 第三节 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演变
  7. 第四节 江苏古代出版业的区域特点
  8. 第五节 江苏古代出版活动的界定与鉴别
  9.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江苏出版
  10. 第一节 百家争鸣与私家著述的勃兴
  11. 第二节 先秦著述的编辑与传播
  12. 第三节 秦汉政府的文化政策及其编撰成就
  13. 第四节 刘向、刘歆的古籍编校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14.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苏出版
  15. 第一节 时代思想文化概况
  16. 第二节 江苏地区的图书编校活动
  17. 第三节 图书编纂出版的新气象
  18. 第四节 萧统与释僧祐的编纂活动
  19.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苏出版
  20. 第一节 编辑出版业的时代特征
  21. 第二节 江苏地区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
  22. 第三节 扬州与文选学
  23. 第四节 佛典的编纂与唐释道宣的编纂活动
  24. 第四章 两宋时期的江苏出版(上)
  25. 第一节 宋代的思想文化政策
  26. 第二节 盛况空前的图书出版业
  27. 第三节 江苏地区出版概况
  28. 第四节 江南东路建康府(南京)的出版
  29.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江苏出版(下)
  30. 第一节 两浙西路平江府(苏州)的出版
  31. 第二节 两浙西路镇江府(镇江)的出版
  32. 第三节 两浙西路常州、江阴军的出版
  33. 第四节 淮南东路扬州的出版
  34. 第五节 淮南东路其他州、军的出版
  35. 第六章 元代的江苏出版
  36. 第一节 元代的文化传播事业
  37. 第二节 元代的出版事业
  38. 第三节 江苏地区的出版概况
  39. 第四节 集庆路(南京)的出版
  40. 第五节 平江路(苏州)的出版
  41. 第六节 江苏其他地区的出版
  42. 江苏出版史大事记(先秦至宋元)
  43.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