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出版史(明代卷)_缪小咏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缪小咏
内容节选
第三节“汉字文化圈”的多元互动 一、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和解体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时候,汉字先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三个国家以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国。这些国家使用汉字,奉行汉正朔,在很多方面认同汉文化,如尊重四书五经、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写作五七言格律诗等。这些共同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从形成到解体,前后有一千多年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有关国家从中国输入图书,或者翻刻翻印中国图书,本国的人士也用汉字著作刻印图书,这些书统称为“汉籍”。在汉字文化圈解体,这些国家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汉字并没有截然退出,而是经过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并用阶段。 2004年,在中国武汉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上,韩国学者金胜一发表《汉字文化圈近现代翻译的作用与协作方案的考察》一文,对“汉字文化圈”作了如下定义:“汉字文化圈范围,是以中国为核心形成的进贡体制范畴的东亚国家。这个地域的共同特点是,除汉字以外有佛教、儒教、律令制等。这种地域共同体,大约是从2000多年以前开始形成的。”金氏的定义和我们的认识大致相同。 明清两代是汉字文化圈图书交流最活跃热络的时期,由于历史渊源关系,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等三个国家之间的出版交流特别丰富,但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作分省的记述,因此,这一节是总体的介绍。 二、与日本的出版交流 1. 频繁的往来 明朝常以政府名义赠书给日本。如洪武四年(1371),“赐怀良(日本王)《大统历》”;永乐五年(1407),日本使臣“请赐仁孝皇后所制《劝善》《内训》二书,即命各给百本”;成化十三年(1477),日本使臣“求《佛祖统纪》,诏以《法苑珠林》赐之”。[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中日两国在官方使臣往来时,常派遣有学问的僧人参加,或由高僧担任正使。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统计,明代来华的日本僧人有110人之多。 最著名的有如明(1376年,指来华时间,下同)、惠明(1436年)、雪舟(1468年)、向明(1475年)、周良(1539、1547年两次)等。 入明的使者来华前,往往拟好书单,提请明廷照单赠书。如洪武五年(1372),中国的使者天伧道彝和一庵一如奉明太祖之命到日本,与日本僧人切磋交流时,日本僧人提请中国赠给《华严清凉国师大疏》《圭峰行愿品记》等5种书。天顺八年(1464),日本建仁寺住持天与清启受室町幕府足利义政的委托来华时,提请中国的赠书单中列有14种书:王辑五选译:《一六〇〇年以前的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教乘法教》《三宝感应录》《宾退录》《北堂书钞》《兔园策》《史韵》《歌诗押韵》《遐斋集》《张埒体画墁集》《遁斋新览》《石湖集》《挥麈录》《百川学海》《老学庵笔记》。 景泰四年(1453),日本使者天龙寺僧人东洋允澎来华,有船9艘、1200人,带回去的书有《劝忍百箴孝经》《清江贝先生文集》《诸史会要》《翰墨全书》等。这种由僧人担任外交使节的活动,历史上称为“僧侣外交”。[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日之间对民间往来有种种限制,先是有“勘合贸易条约”,规定每年只可以有少数几艘船往来贸易,后来又限定极少数口岸可以通商。中国开通的是明州、泉州、广州三地,日本开通的是长崎一地,但是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些规定的地方。据朱国祯《涌幢小品》的“倭官倭岛”条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朱国祯到长崎,就看到“明商不止二十人,今不及十年,且二三千人矣。合诸岛计之,约有二三万人”。 据朱氏统计,从万历到崇祯年间,明朝到日本的民间商船约30—60艘,载去的货物有丝织品、药材、砂糖、矿物、染料、皮革、纸张和书籍等。到日本的船只称为“唐船”,唐船有多种形制,其中有一部分是“南京船”。 日本的僧人和学者常开出购书的清单,委托商船购买中国书。赴日使者郑若曾在《筹海图编》“倭国事略”的“倭好”一条中,对日本人购书的选择有很详细的分析,“五经则重《书》《礼》,而忽《易》《诗》《春秋》;四书则重《论语》《学》《庸》,而恶《孟子》,重佛经,无道经。若古医书,必见必买,重医故”。日本人对中国的地方志更是特别重视,后文将有专节介绍。 由于民间多个渠道向日本输送汉籍,日本形成了两个著名的收藏中国书的机构:足利学校和金泽文库。此外,还编制了多种汉籍书目,如《赍来书目》《二酉洞》《商舶载来书目》等。 2. 出版交流产生的多种出版物 (1)汉籍图书王宝平主编:《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日本人称中国人著作刊印的图书为“汉籍”;日本人用纯粹的汉文写作的、在日本刊印的汉文书也称为“汉籍”。本段所讲的是指后一种。这种日本人所著所刻的汉文书,在中国现在的图书馆中还保存不少。王宝平在中国68个图书馆中做了调查,共有264......
- 信息
- 前言
- 概论
- 第一章 明代官方出版活动
- 第一节 国家出版机构的设立
- 第二节 开馆设局完成重大编撰任务
- 第三节 “帝皇之书”的编纂出版
- 第四节 四部《大诰》的编刊和消亡
- 第五节 明代中央各部和地方的出版活动
- 第二章 《永乐大典》的编纂
- 第一节 《文献大成》的尝试
- 第二节 编纂人员构成
- 第三节 成书过程评述
- 第四节 应用、流传和散佚
- 第三章 地方志的发展与兴盛
- 第一节 官修志书的组织
- 第二节 明代地方志书总览
- 第三节 方志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 第四节 明代江苏名志与名家
- 第四章 家刻遍布全省
- 第一节 繁荣的民间刻书
- 第二节 家刻的主体构成
- 第三节 家刻图书的品类
- 第四节 江苏家刻的杰出代表
- 第五节 江苏家刻一例
- 第六节 明代藏书家的贡献
- 第五章 坊刻初具规模
- 第一节 明代江苏坊刻中心
- 第二节 金陵名肆简介
- 第三节 坊刻热门书目
- 第四节 明代坊刻的新创
- 第六章 明代对外出版交流
- 第一节 远渡日本的江苏刻工
-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图书交流
- 第三节 “汉字文化圈”的多元互动
-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与图书译介
- 第七章 明代印刷技术的改革
- 第一节 活字印刷
- 第二节 插图
- 第三节 彩色印刷
- 第八章 明代图书的印制
- 第一节 字体和版式
- 第二节 雕版和刷印
- 第三节 装订方式的改进
- 第四节 印刷材料和刀具
- 第五节 劳动力组织和刻书周期
- 第九章 明代图书的销售
- 第一节 读者群体与图书品类
- 第二节 多种多样的销售方式
- 第三节 意识增强
- 第四节 江苏特色
- 第十章 通俗读物的倡导人冯梦龙
- 第一节 冯梦龙生平概述
- 第二节 冯梦龙的文学观和出版观
- 第三节 冯梦龙作品的总体面貌
- 第四节 “三言”的编辑和出版
- 第五节 冯梦龙其他作品简述
- 第六节 冯梦龙作品的流传和影响
- 第十一章 毛晋和汲古阁
- 第一节 毛晋生平概述
- 第二节 汲古阁刻书概况
- 第三节 汲古阁代表性图书的编刊
- 第四节 汲古阁图书的刻印和销售
- 江苏出版史大事记(明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