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传媒!——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_孙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靖

内容节选

五岳散人:散谈时评 【嘉宾简介】 五岳散人,1972年生人,真名姚博。江湖豪气,情感浓如酒,千字可一气呵成;“知识分子,用常识写作”,时评用大笔挥就。当炙热鲜活的话题撞上犀利冷静的分析,所产出的既是“速朽的文字”,也是笃定的力量。洗耳恭听五岳散人的散谈,细数时评的林林总总。 【微语录】 幽默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嘲,是不是能够自嘲其实就是分开幽默和尖酸刻薄的分界点,一个人能够自嘲的时候往往都是他内心足够坚强的时候。 判断一条新闻的真或假,最起码的东西是你读书得来的知识与常识。 有自己真正价值观的时候,中国才能有国际话语权。 对抗所有邪恶的东西,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不一定是给它迎头痛击,而是你在指出它荒谬的同时,过自己正常的生活。 ⊙ 速朽的文字 今天跟大家讲讲时评。时评的全称,一般叫做“时政评论”。那么,时评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时评是速朽的文字,它的生命力应该只有半天。你每天在报纸上写了这个东西之后,人们买到这张报纸,把它看完,这张报纸在他手里就这半天时间。时评是留不下的,没有任何真真正正的时评的文字是值得保留下来的,不论它是什么样的名家所写。可能你会跟我举鲁迅的例子,但鲁迅之所以能够留下他的文字,是因为他所写的东西与现在这个时代太契合。每当你看到这个人几十年前写下来的东西,都会引申到现实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上,所以他的文字到现在还有阅读的价值。但是我们的文字,有可能会永远地消失在历史里。 第二,时评是方便食品。它非常快捷,像快餐一样,只是为了填满资讯与版面的空间,并不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也并不具有那些别人想强加给它的社会作用。但是方便食品并不等于不能吃,时评能够让人们在某种情况下得到一个不同角度的解读。 第三,时评是新鲜蔬菜,放的时间长就完蛋,所以一定要去评论最新鲜的事情。有人问,时评跟专栏有什么区别?时评跟专栏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但我们现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把二者进行了重合。时政评论是一个短期现象,但专栏,尤其是国外的专栏,它可能一周就写这一篇。作者会查阅无数的资料,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清楚透彻,在阅读时你会获得巨量的资讯。中国的时评不具备这种特性,它只是一个非常快的消费品。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要写时评。 第一,我在1999年到2003年初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做风险投资,有些项目你们可能也听说过,比如《中国国家地理》,那个杂志就是我投资的一个项目。做了三年多时间,一是很累了,二是输的情况比赢的情况多得多。正好2003年“非典”,大家都没事可做了,我的生活完全被打乱——晚上找人去吃饭,发现所有饭馆都关门了;去酒吧,发现全是黑着灯的。所以没事就上网,然后开始写作,等于重新找回当年做新闻记者的感觉。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个原因,有感而发。如果一个人写东西不能够有感而发,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我们说自己做新闻的时候就在想,我做的这也叫新闻吗?我就是一个狗腿子嘛!但是你写评论,有感而发,把心里话写出来,每当这个时候,你才是真真正正在写作。 第二,提供给这个社会一个常识。常识是很稀缺的东西。傅青莲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有多高深的理论,而在于往往缺的是常识。可能我们谈常识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常识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座的都能理解,国家和政府不能画上等号,但是在这个常识上,我们已经被屏蔽了很多年,这种常识就需要一遍一遍地去重复。很多我们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往往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东西。 第三,最好不要为了稿费去写时评。2003年开始,我在《南方都市报》做第一个时政评论专栏,经过几年,大约在圈内也算有点小小的名气以后,就被一帮时评写手拉到一个群里。这个群里的人很有意思,都是一些为稿费而写的写手。有一天,群里有一个哥们儿特别高兴地说他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转手一看,发的是一封读者来信,有200块钱稿费。那会儿他们手里有一堆各种各样评论版编辑的邮箱地址,每天写完就群发出去。当时一篇评论的稿费,最低的给15块钱,但是他们一样要写,要为了稿费来写作。在《南方都市报》上写一篇读者来信,发表出来给200块钱,在他们眼中就是发了大财。这样的时政评论写作,我想是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的。 ⊙ 时评:我手写我心 其实我自己的东西写得也并不算好。我的写作速度,可以到20分钟千字,半个小时1200字就可以写出来。最高产的一天我写了7篇,但写完以后就脸色苍白地从办公室走出去了。说写稿写得快,我在国内可以排前三名,说写得好,能进前二十名就不错了。但是我有几个小小的个人经验,希望跟诸位分享。 第一,说你心里的话,把你心里想的任何东西变成纸上的表达或者口语化的表达,这不是瞎说。我大约是从1996、1997年开始做新闻的,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可不是这么写的。但是从2003年开始做评论,包括在网上发表评论,都是平时说话什么样就怎么写,去掉脏字就发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一、......

  1. 信息
  2. 心平常,自非凡
  3. 白岩松:做中国正方向的推动者
  4. 赵忠祥:心怀好奇,一路前行
  5. 周润发:心平常,自非凡
  6. 八月长安:生命中不重要的人
  7. 周星驰对话马云:梦想的天马行空
  8. 天马行空
  9. 嘉宾来访
  10. 新闻梦
  11. 凯雷:时政大事件中的小细节
  12. 李智勇:新闻枕头
  13. 五岳散人:散谈时评
  14. 杨禹:新闻评论的力量与节制
  15. 传媒的革命
  16. 章文:传媒人的国际观
  17. 石述思:给你一个影响中国的理由
  18. 邹友开:春晚相伴三十载
  19. 电视!电视!
  20. 董路:电你个视
  21. 韩乔生:体育的回归是本质
  22. 尤小刚:君子怀才,用之有道
  23. 打不死的媒体人
  24. 刘同:打不死的媒体人
  25. 曹保印:《新京报》的品牌与情怀
  26. 大山:一个加拿大籍的“中国人”
  27. 黄西:美国相声界的中国人
  28. 李咏、哈文:台前幕后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