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剧论坛(第六辑)_周华斌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周华斌

内容节选

西太后与“内廷供奉”——以齐如山的《谈四脚》为线索 梁燕 京剧理论家齐如山(1877-1962)在《清代皮簧名脚简述》和《谈四脚》中,多处提到慈禧太后时代梨园界名伶进宫演戏的情形。这些名伶都是擅长皮簧戏的各路好角,进宫承差主要是为满足慈禧太后宫廷娱乐的需求。像杨隆寿、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王瑶卿等,都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叫做“内廷供奉”。 一、“内廷供奉”的由来和慈禧太后对皮簧戏的推崇幺书仪:《晚晴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59页。 “供奉”一词见于唐代,它是以某种技能在宫廷侍奉皇帝的一种职位,唐玄宗时有“翰林供奉”;宋代的武职阶官、宦官阶官中,都有“供奉”一职;清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是职官名称。 丁汝琴:《清代宫廷演剧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齐如山笔下所记的“内廷供奉”,则是指被当时清宫戏剧管理机构升平署挑选入宫演戏的民籍皮簧名伶,由于他们能够以技艺侍奉帝王,享受宫中的“钱粮俸米”,即每月“食银二两”“公费一串”“白米十口” ,被民间视为荣耀,便以“内廷供奉”称之。《谈四脚》,《齐如山文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其实,清宫自南府改为升平署以来,从未给任何一位民间艺人授予任何官职和相应待遇。宫内只称其为“外边学生”“外学”“教习”等。一般来说,在民间唱红的艺人一旦被清宫选中,更会名声大震,许多人家更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到“内廷供奉”的门下学戏,以藉日后成才。齐如山说,名伶“挑上升平署的钱粮,这在戏界本等于一步登天,俗所谓‘一登龙门,声价十倍’。” 他们在外演戏的身价更高,收徒、教戏的收入更丰。 “内廷供奉”的挑选有两种途径:一是升平署有专职负责的太监到京城戏园子里去找寻,他们常常出入各大戏园看戏,特别留意当红的名角。京城各处的戏园子也总要长年给御史衙门、内务府、升平署留出免费的“官座儿”,供他们看戏、物色人选;二是通过梨园界熟人介绍,这些介绍人大多都是受升平署信任的“内廷供奉”,被介绍者获得这份差事后,要永称介绍人为“老师”或“先生”,行弟子礼,这是梨园界不成文的规矩。王瑶卿就是经升平署信赖的“内廷供奉”陈德霖的“保举”入宫承差的,由于平日二人关系极熟,王瑶卿称陈德霖为“德霖哥”,此事后在宫中亦不可随便,喜爱说笑的王瑶卿便以“老夫子”呼之,既有戏谑之味,更有尊重之意,于是陈德霖便在梨园界有了“老夫子”的绰号。此事见于齐如山《谈四脚》中的记述。朱家溍、丁汝琴:《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32页。 慈禧太后不喜昆弋,专好二簧。同治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慈禧传下谕旨,命太监学二簧戏:“印刘传西佛爷旨,着刘进喜、方福顺、姜有才学二簧鼓、武场,张进喜学武场。王进贵、安来顺学二簧笛、胡琴,文场。不准不学。” 当时京城二簧戏已经十分流行,但皇宫上下的观念仍奉昆弋为正统,就连升平署的太监也有人认为二簧属“乱弹”之列,地位不高,学起来有些抵触,所以,慈禧才特别强调“不准不学”。丁汝琴:《清代宫廷演剧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朱家溍、丁汝琴:《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33-350页。 同治十一年三月,慈禧太后命人传旨:“于三月十四日起,着会唱乱弹二簧之人、筋斗、随手上去,每日进中正殿门至长春宫,未正到齐。” 她对二簧戏的兴趣很浓,但那时还只能看宫里的太监演这些戏。从升平署档案的记录看,这一年慈禧太后在寝宫长春宫传戏频繁,戏目中有不少二簧戏:《朱砂痣》《樊江关》《甘露寺》《穆柯寨》《烈火旗》《五台会兄》《取帅印》《取荥阳》《打龙袍》《演礼》《战长沙》《探窑》《绑子上殿》《奇双会》《蒋干盗书》《梳妆掷戟》《徐母击曹》《连环套》《彩楼配》《十字坡》《华容道》《拾镯》《斩子》《空城计》《御碑亭》等。 慈禧太后对宫中太监的演技和不甚规范深为不满,光绪五年《旨意档》上有这样的记录::朱家溍、丁汝琴:《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63页。 七月十六日 奉旨,着何庆喜口传,着总管排差管束。《迓福迎祥》判脸实在粗糙。《万花献瑞》马得安不等尾声完下场,懈怠。狄盛宝上场应穿造(皂)靴,不应穿薄底靴。安进禄上场不准卖野眼。王进福不准瞪场面人。传与众人等,穿造(皂)靴开后口,钉纽扣。如有靴坏买方头靴。李福贵此(跐)西跷,不准此(跐)打跷。着总管、首领、教习着实排差,如若不成式样,佛爷亲责不恕。为此特传。 由于同治皇帝驾崩,宫中禁止演戏已四年有余,升平署太监多已技艺生疏,慈禧太后的敦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舞台的作用。然而,这也是她屡传民籍艺人入宫演戏的一个重要理由,毕竟宫外走红的艺人还是要比宫中太监的表演水平更胜一筹。 慈安太后暴毙以后,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无所顾忌,宫中演戏的活动更加随心所欲,从民间挑选艺人的......

  1. 信息
  2. 戏剧图像的历史信息与戏曲影视的当代拓
  3. 马致远版本的失败哲学
  4. “本色”——徐渭面向众生的戏剧理想
  5. 《宝剑记》创作动因初探[1]
  6. 任半塘的学术个性及戏剧史学成就
  7. 西太后与“内廷供奉”——以齐如山的《谈四脚》为线索
  8. 纸上名伶——晚清梨园花谱研究
  9. 对新世纪以来北京人艺戏剧创作的思考
  10. 民营戏剧创作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1. 浅论浪漫主义诗剧时期话剧语言的“诗情”风格
  12. 跨文化/身体戏剧——铃木忠志身体戏剧论
  13. 扮装、变性与禁忌:《柔软》身体的致命诱惑
  14. 论拉辛《费德尔》
  15. 从绝对戏剧到绝对理论:重读彼得·松迪《现代戏剧理论》
  16. 方沉与我与《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