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_李扬帆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扬帆

内容节选

第六章超前认识带来的悲剧:郭嵩焘及其对外思考 第一节 力劝曾、左出山的人刘蓉(1816—1873),又名刘容,字孟蓉,号霞仙。湖南湘乡人。少怀大志,有文才,但“不事科举”,是湘军中没有科场功名却立下赫赫战功的又一奇人。曾与曾国藩等在湘乡办团练,并随曾氏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十年(1860年),随新任川督骆秉璋入川,其幕内参赞军务,不久出任四川布政使。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倡办厘捐,政绩卓著。同治元年(1862年),奉命率部追剿石达开于大渡河,胜之。俘获石达开并押送成都处死。后调任陕西巡抚。同治五年,在灞桥与张宗禹部捻军作战时被捻军击败,不久受到清朝廷的处分,被革职后回乡。此后,在家乡“筑玩易阁,读书其中,足不出庭七年”,著有《思辨录疑义》(二卷)、《养晦堂诗文集》(十四卷)等。刘蓉去世,郭嵩焘为其撰写墓志铭。刘蓉的大女儿嫁给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为妻(继室),可见他们三人关系不同一般。晚清风云人物姻亲关系至为复杂,略举数例如下:曾国藩三女、四女分别嫁罗泽南次子、郭嵩焘子;郭嵩焘次女嫁李鸿章侄子;曾纪泽长女嫁李鸿章另一侄子;罗泽南子娶胡林翼之妹;胡林翼娶陶澍七女;左宗棠女嫁陶澍子;左宗棠侄子娶胡林翼之妹;左宗棠之次兄左宗植与郭嵩焘是亲家;贺熙龄小女儿嫁左宗棠长子;林则徐次女嫁沈葆桢;李鸿章三女嫁张佩伦。 1818年4月(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初七日),郭嵩焘出生于湖南湘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因其书斋自名“养知书屋”,故又被人称为养知先生。祖父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多财而不吝,应该说,这种豪迈家风和诗书气息对郭嵩焘的影响很大,因此他并不像一般读书人那样轻视“商贾末业”。郭嵩焘17岁入岳麓书院就读,18岁时,曾国藩与郭嵩焘及湘乡才子刘蓉 正式换帖,义结金兰。三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曾国藩年长,最为稳重,刘蓉富于朝气,做事快捷,而郭嵩焘“才比屈贾,悱恻芬芳”。《养知书屋文集》第三卷,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年版,第18—19页。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式第二十四名举人,次年,与曾国藩同赴京城参加会试,曾国藩中式进士,而郭嵩焘却名落孙山。1840年,他再次参加会试,依然不中。此间恰逢浙江学政罗文俊招募人才,他匆匆赶赴浙江,初识洋务。而亲身经历浙东战事,亲眼看到中国溃败的景况,顿生报国豪情。他回忆说:“当庚子辛丑间(1840—1841年间)亲见浙江海防之失,相与愤然言战守机宜,自谓忠义之气,不可遏抑。” 郭嵩焘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心情尤感沉重。1843年夏,从浙江回湖南的途中,他在丰乐镇的一面残垣上题诗: 其一:“三年沧海有奔鲸,烽火揎阗彻夜惊。复道金缯归浩劫,枉从狐鼠乞残生。鲁连无语催梁使,季布何心续虏盟?欲袖铁椎椎晋鄙,从谁改将信陵兵?”《丰乐镇书壁六首》,《养知书屋诗集》,同上书,第二卷,第3—4页。 其二:“百丈飞船上海涛,诏书专下拥旄旄。烟沙隔水千军卧,悬管连营一曲操。老将云间歌敕勒,宗臣江畔泣离骚。杜陵偃蹇干时策,泪洒将军大食刀!” 他一口气写下了六首感时伤怀的诗。然则欲实现抱负,只有继续走科举入仕之途。郭嵩焘于1844年再次回到北京,参加会试,此时曾国藩已经是翰林,郭嵩焘在曾国藩处搭伙食,二人时常聚谈、做诗、下棋,十分投机。不过,此次会试,郭嵩焘仍然名落孙山。他索性留在北京,广泛结交老乡和各省士子。此间认识江忠源(后来成为楚军名将,咸丰三年死于庐州之守)、魏源(年已50出头,郭嵩焘拜读了他的《海国图志》,颇为推崇),以及正在师从曾国藩的后生李鸿章。1845年他和弟弟昆焘再次参加会试,结果仍然不中。放榜后不久,兄弟二人便一起离京返湘。曾国藩写“送郭筠仙南归序”,不停地勉励老友。1846年,他又与弟弟昆焘及曾国藩弟弟国荃一起到江西吉安陈源衮的幕府中供职。《玉池老人自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页。 1847年,郭嵩焘第五次参加会试。得中进士二甲第三十九名,朝考后点翰林,为翰林院庶吉士。与李鸿章、沈葆桢、朱次琦、张之万等后来出了大名的人物是会试同年。李鸿章是中试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次年,他回到老家,见到八年未曾谋面的刘蓉,二人在一起从长沙游玩到南岳衡山,共一个多月,畅谈古今。此时,他们都不知道一场巨大的风暴将要席卷南方。当年,由于母亲病逝,他无法于1849年赶回北京参加翰林院散馆考试。半年后,又由于父亲去世,他更不可能回京,必须在家居丧守制。其情形和曾国藩十分的相似。就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太平天国事发,在太平军进军湖南前,湖南的“把子会”造反就已经把湘省搞得很乱。郭嵩焘有感父母双亡,国家内乱,心情十分沉重。本来一个锐意进取的书生,现在对于是否能回京参加散馆考试也就变得无所谓了。他甚至想和屡次不第的(从小就认识的朋友、后来的儿女亲家)左宗棠一起归隐湘阴的山林 。同上书,第6页。 咸丰二年(1852......

  1. 信息
  2. 再版代序 走出晚清后的随想: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
  3. 第一版序
  4. 上篇
  5. 第一章 勇气与遗憾:林则徐禁烟与近代中外关系的起始
  6. 第二章 用地图打开帝国的视野:魏源
  7. 第三章 给外交以空间:徐继畬
  8. 第四章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曾国藩从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儒家思想的国际化
  9. 第五章 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的对外活动和主张
  10. 第六章 超前认识带来的悲剧:郭嵩焘及其对外思考
  11. 第七章 近代化的困境:千古变局中的李鸿章外交
  12. 第八章 外交毕竟还是一个更好的武器:曾纪泽的外交
  13. 第九章 热衷洋务的亲王:恭亲王奕訢
  14. 第十章 仇外与媚外之间:慈禧
  15. 下篇
  16. 第十一章 从两个世界的碰撞到西方的入侵
  17. 第十二章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18. 第十三章 身份认同: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19. 第十四章 漠视的代价:甲午摊牌以前中国对日关系的症结
  20.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一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