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全七卷)_李育民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育民 主编

内容节选

第六章参加国际公约与条约关系新走向 19世纪中叶,清政府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世界意识,并开始了参与国际会议和接触部分国际公约的进程。甲午战后,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清政府要求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并正式开启了参加国际公约的进程。从甲午战后到清朝覆亡,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主体是有关战争与和平方面的,同时亦涉及经济及交通等其他内容。中国参加国际公约开启了中外条约相对自主平等的新形式,为中外条约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 第一节 开启参加国际公约的进程 甲午战后至清朝覆亡是中国参与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的开启和奠基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所接触和参加的国际公约的数量不少,范围也比较广,中国与国际公约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从拒绝、观望,到被动地初步参与,再到较大幅度拓展和相对主动加入的变化过程。 中国参加国际公约是相关事务国际化或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一部分。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之后,通过多边国际会议来协商处理国际事务逐渐成为国际生活中的一种稳定制度。而且,这些国际会议所讨论的国际事务与以往一般的停战善后会议不同,其宗旨在于调整各国平时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河川管理、少数民族等问题,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有不少是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从而直接推动相关国际公约或国际组织的产生。1815年欧洲七国签署的《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相关文件开始便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规定,其中涉及取缔贩卖黑奴、河流自由航行、外交代表等级等方面。[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117页。 到19世纪中后期,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和互动模式越来越复杂,“结构性需求(Structural Requisites),即为了使系统有效运行而必须满足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制定国际公约来集体协商和规范国际事务变得日渐频繁,而且在活动内容和制度架构上也由原来的对领土纠纷、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的关注,扩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856年《巴黎会议关于海上若干原则的宣言》是比较正规的国际公约开始出现的标志,之后国际行政联盟和相关公约集中出现,推动了国际公约的划时代发展,在公约涉及范围上,开始涉及邮政、电信、文化版权、专利、度量衡、农业、关税、交通等多个方面;而且,参加国际公约的国家,逐渐突破欧洲的界限,有了亚洲、美洲等其他地区的国家参加,体现了国际关系发展由欧洲向全世界拓展的基本趋势。《总署致比国公使陆弥业照会:照送中国与各国通商税则其经费俟有确数再由总税司拨照付由》,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六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馆藏号:01—27—014—01—018。《总署致英国公使窦纳乐照会:行船免碰章程中国先饬洋式兵商船试办由》,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馆藏号:01—13—019—02—018。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开始接触和参与国际公约的制订会议,并在甲午战争结束之际,开启了参加国际公约的最初实践。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第一步是在1894年,该年4月1日,在经过多年的酝酿后,总理衙门以照会的方式,宣告加入万国海关税则公会和《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并声明“其不在各国通商税则之内地税厘中国自行专主,无庸入此公会” 。另外,在甲午战前派员参与议定约章会议的基础上,总理衙门于1896年12月再次以照会的方式宣告接受《航海避碰章程》,并声明华式船只不受海上避碰规则的约束,先将“洋式兵船、商船”两类照章遵行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各帝国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纷纷展开军备竞赛,国际和平运动因此勃兴。1898—1899年间,俄国先后两次致函各国政府,呼吁召开国际和平会议,停止毫无止境之军备扩张,以防止不断威胁全世界之灾难。于是在世纪之交,便有了众多国家参加、大量国际公约集中制订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海牙和平会议是中国参与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并缔结系列国际公约的重要开端,在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899年和1907年,中国通过参加两次海牙和平会议,缔结了十项有关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国际公约(含宣言),大大扩展了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途径、范围和内容。其中,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上,各国在寻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订陆战法规、减少战争伤害等问题上取得进展,通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陆战法规和习惯公约》《关于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等三项公约和《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于膨胀或变扁的投射物,如外壳坚硬而未能全部包住......

  1. 信息
  2.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1卷:近代中外条约关系概论
  3. 导言
  4. 第一章 条约、条约关系的概念辨析与理论意义
  5. 第二章 强权与“公理”交织的国际秩序模式
  6. 第三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态
  7. 第四章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特殊性质
  8. 第五章 朝贡关系与条约关系的主要区别
  9. 第六章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脉络
  10. 第七章 条约关系与近代中国社会
  11. 第八章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12. 第九章 构建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研究的话语体系
  13. 第十章 总体构设与研究方法
  14. 结语
  15. 主要参考文献
  16.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2卷:传统体制的打破与条约关系的建立(1689—1860)
  17. 导言
  18. 第一章 条约前时代的朝贡关系
  19. 第二章 早期中俄条约及其性质
  20. 第三章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酝酿
  21. 第四章 近代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初步构建
  22. 第五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成
  23. 第六章 条约关系下的权利与义务
  24. 第七章 条约执行中的矛盾与冲突
  25. 第八章 条约关系确立过程中的应对方针
  26. 第九章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朝贡关系
  27. 结语
  28. 主要参考文献
  29.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3卷:条约关系的发展与朝贡关系的危机(1861—1896)
  30. 导言
  31. 第一章 “合作政策”下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普遍建立
  32. 第二章 限制侵权与建立平等条约关系的尝试与努力
  33. 第三章 “合作政策”破产后的各国对华条约关系
  34. 第四章 条约关系影响下的朝贡关系危机
  35. 第五章 边界条约与边界关系的变化
  36. 第六章 “准条约”的产生
  37. 第七章 条约的执行与冲突
  38. 第八章 条约关系下的外交礼仪与制度
  39. 第九章 条约关系运行中的各方应对
  40. 第十章 《马关条约》与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
  41. 结语
  42. 主要参考文献
  43.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4卷:不平等关系的强化与条约外交体制的形成(1896—1911)
  44. 导言
  45. 第一章 朝贡关系被近代条约关系取代
  46. 第二章 瓜分狂潮中的条约关系
  47. 第三章 《辛丑条约》与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强化
  48. 第四章 商约修订与条约关系的变化
  49. 第五章 边疆问题与条约关系
  50. 第六章 参加国际公约与条约关系新走向
  51. 第七章 “准条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2. 第八章 条约关系观念的形成
  53. 第九章 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举措
  54. 第十章 民众运动与条约关系
  55. 结语
  56. 主要参考文献
  57.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5卷: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动摇与转折(1912—1927)
  58. 导言
  59. 第一章 辛亥革命与民初中外条约关系
  60. 第二章 一战期间条约关系的变化
  61. 第三章 北京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努力
  62. 第四章 新约议订与平等条约关系的发展
  63. 第五章 改变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多边交涉
  64. 第六章 双边交涉与期满中外条约的修废
  65.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与南方革命政府对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冲击
  66. 第八章 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外条约关系
  67. 第九章 国际公约与条约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68. 第十章 “准条约”关系的扩展与新趋向
  69. 第十一章 相关外交体制的完善和条约关系的理论探讨
  70. 结语
  71. 主要参考文献
  72.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6卷:条约关系趋向平等的改善及挫折(1927—1937)
  73. 导言
  74. 第一章 国民政府条约政策的确立
  75. 第二章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条约关系的重大突破
  76. 第三章 废弃领事裁判权的努力与挫折
  77. 第四章 取消其他条约特权的努力
  78. 第五章 平等条约关系的扩大
  79. 第六章 低潮中的废约努力
  80. 第七章 “准条约”关系的变动与扩展
  81. 第八章 国际公约关系的发展
  82. 第九章 条约关系变化过程中的体制与政策调整
  83. 第十章 民众运动与废约动员
  84. 第十一章 废约理论的探讨
  85. 结语
  86. 主要参考文献
  87.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第7卷:平等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成及历史新趋向(1937—1949)
  88. 导言
  89. 第一章 战而不宣状态下中日条约关系的变化
  90. 第二章 “七七”事变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
  91. 第三章 中美、中英新约的订立与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基本终结
  92. 第四章 抗战期间及战后平等条约关系的普遍建立
  93. 第五章 强权政治影响下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94. 第六章 形式上平等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95. 第七章 中英商约议而未定(1943-1948)
  96. 第八章 战时及战后条约关系观念及政策调整
  97. 第九章 条约关系变化中的民众运动
  98. 第十章 参与创建联合国及广泛加入各项国际公约
  99.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与条约关系走向真正平等的新趋向
  100. 结语
  101.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