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疗愈关系的正向沟通法_晓雅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晓雅
内容节选
顺应内心,行为才会顺畅 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内在的声音,是我们已经表达了的内在声音,是没有被讲出来的语言。这些内在的声音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它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 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想吃东西的想法;当我们困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想休息的想法。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产生无数个念头、语言、行为,通过念头、语言、行为的配合,我们每天在做不同的事情,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构成声音的体验。 我们会因为我们自身的需求,发出一个念头、一个想法,这就是语言的来源。这些想法的第一层是,它已经在我们的内在产生了,但没有被讲出去,是在跟自己对话;第二层是我们表达出来了,跟别人产生对话了,这就有了外在的语言;第三层才是我们外在的行动。先有了饿的念头,才有了想吃东西的需求,然后才是去做饭或者点外卖、去餐厅。 我们讲到心口合一,关键是首先需要通过外在的语言,再往回倒一倒,再去找一找,内在语言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讲这个过程呢?我们说的行为都来自这个模式——念头、语言、行为,我们知道根源在哪里。在跟别人沟通之前,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内在的语言?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往往比我们对别人说的话更加真实。也就是说,大家需要练习去觉察在脑海中跟自己说的话。从这些内在的话,我们追根溯源,找到内在的想法。内在的想法才是外在行为的主人,是真正主宰我们的语言、行动的老大,它才是“大boss”。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大boss”,总跟老大对着干,你就会发现心口不一,你会带着面具生活,会走弯路。一个人回归到真实自己的过程,一定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真实想法、真实需求,与真实的自我对话的过程。当你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对话,能够承认、接纳你的想法,不掩饰、不美化、不跟它对着干、不违背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回归真实自我的过程。 J同学提出一个关于心口合一的问题。她说:“我经常告诉自己,我应该养成每天收拾屋子的习惯。但是做起来,会有各种理由让我放弃这个想法,我又后悔自己没有养成习惯。有些事情,不用刻意就能养成习惯,但是做家务这件事,我完全是在逼迫自己做。老师,你说为什么在做家务上,我就不能够心口合一?” 的确,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想法出现矛盾了。她认为,哪怕自己的想法是“我愿意,我应该养成习惯了”,但是做起来却执行不下去,感觉自己是被逼迫的。根据我们讲的逻辑,每个人每天做事的顺序是:先有念头,再有语言,才有行动。如果我们的语言、行动是配合念头的,就会非常轻松。 我们特别饿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会觉得香;我们不饿的时候,非要给胃里塞东西,天下美味放在眼前也吃不下。是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想法,还是想法决定了行为?显而易见,想法在前面,行动在后面。只有顺应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的行为才会特别顺畅。 就像你觉得,有时不用刻意就能养成习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事情顺应了你内心的想法,再通俗一点说,那些事情是你心甘情愿做的事。你自己先发出了这个念头,认可自己的想法,做起来就非常容易。不存在强迫的事情。 那做家务这件事,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你并不是真正愿意做家务,你不喜欢做家务。你只是认为你应该做家务。 这种应该的想法,不来自你的内心,而来自外在。外在有可能是妈妈、婆婆或者社会上的观念,其他人觉得,你应该每天收拾家,不是你发自内心地想这么做,所以才会出现想法和行为的冲突。有人就是很讨厌做家务,觉得擦地板、倒垃圾简直太痛苦了。但这不代表,他们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喜欢,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也享受做家务。简而言之,做家务这件事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价值观。 有些人喜欢做家务,认为“把地板擦干净、衣服洗干净”是有愉悦感的。比如,我就有这种行为习惯,但我不是个家务迷。我没有多么迷恋做家务,但是我不排斥。很多时候,我认可家务的价值,因为在我特别累的时候,或者我需要放松的时候,做家务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当我把碗放在水龙头下,冲得非常干净,水流到陶瓷表面划过的洁净感,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愉悦。当我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台面上东西非常少,自己处在一种很简洁的状态时,我会觉得,空间上的提升带来我内心能量的提升。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永恒特点的持有者。这是什么意思?每个人的喜欢和不喜欢是有可能根据不同时间改变的。比如在很大程度上,我算是喜欢家的人,收拾完房间后,我是喜欢的、快乐的、有愉乐感的。但是不代表,我能够每天从早到晚都喜欢收拾房间,它是根据我的状态改变的。比如,有时候一周中有一天我特别想做家务,可能花三个小时把房间收拾一遍,我很开心。但是如果变成每天都要花三个小时收拾房间,也许对我来讲就是痛苦了。 所以一个人喜不喜欢收拾房间,是随着时间、随着场合改变的。除非每天收拾房间,带给你的是愉悦,你不需要逼迫自己就愿意去做。你要求自己每天收拾家,这是命令,你给自己规定得非常死那么做起来就会排斥。每天都收拾房间的人,一定需要非常喜欢这件事情。 我也碰......
- 信息
- 自序
- 第一课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 沟通是一种思维方式
- 本书是《非暴力沟通》的本土化
- 暴力之树
- 万物起源
- 恐惧模式
- 自由模式
- 情绪来源
- 情绪游戏
- 马斯洛需求
- 需求差异
- 第二课 疗愈父母关系:与父母的非暴力沟通
- 穿越“非暴力沟通”的五个步骤
- 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
- 期待伤了你
- 你并非毫无选择
- 为什么是我
- 这是父母功课唯一的出路
- 第三课 疗愈伴侣关系:与伴侣的非暴力沟通
- 真正的相处开始了
- 亲密关系的幸福度
- 不仅是沟通的问题
- 理想伴侣是如何炼成的
- 我们喜欢的是自己
- 我们欣赏的是差异
- 三观合不代表事事合
- 负面标签让隔阂产生
- 性格各有不同
- 与更大的自我合一
- 为何婚姻中越来越不幸福
- 课后思考
- 第四课 疗愈亲子关系:与孩子的非暴力沟通
- 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
- 亲子关系是父母关系的折叠
- 被唤醒的内在小孩
- 手机游戏很困扰
- 身教的陪伴
- 父母和孩子,是两条曲线
- 第五课 改变职场关系:用非暴力沟通进阶事业
- 职场沟通必备原则
- 功能性的沟通
- 目标要明确
- 多用敬语
- 多用书面沟通
- 明确需求
- 提前预约
- 明确意思
- 把握场合
- 公私分明
- 不谈丑闻
- 团队精神
- 不要越位沟通
- 个人形象
- 讲究距离
- 第六课 协调现实生活:非暴力沟通实用指南
- 暴力之根来源于二元对立
- 受害者的感觉
- 受害者的感觉是一种假象
- 道德的制高点
- 只有跳出战争才有和平
- 自我成长的力量
- 温和而坚定
- 尊重和接纳
- 外向和内向
- 每个人都不一样
- 第七课 与自己和解:创造内外舒展的人生
- 根源学习法
- 看见就是疗愈
- 成长蜕变的两种途径
- 觉知是改变的第一步
- 世间最珍贵的是心法
- 做真实的自己
- 顺应内心,行为才会顺畅
- 核查一下目标
- 成长是过程,不是结果
- 眼光向内看
- 成长是向内的需要
- 更真实的自己
- 回归爱的初心
- 愿你对自己不离不弃
- 金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