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_杨宜音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宜音 主编
内容节选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本研究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项目(GD17CXL02)、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700051410)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路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邓雅丹,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硕士研究生;郭蕾,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张庆鹏,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路红 邓雅丹 郭蕾 张庆鹏 摘要:根据行为免疫系统理论,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抵御潜在传染病威胁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这种规避传染病的倾向可能会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互动。本研究采用独裁者游戏范式,博弈游戏的目标对象为不同类型的疾病患者(外群体成员),验证疾病传染性与致死程度对群际亲社会行为决策的影响,并且考察状态移情在疾病类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于非传染病,个体向服务传染病患者的慈善项目捐献的金额更少;(2)状态移情在不同类型疾病条件下亲社会行为表现中起中介作用:以低致死非传染病为控制组,低致死性传播疾病负向预测状态移情,从而降低亲社会行为表现,而高致死非传染病正向预测状态移情,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更强烈。上述结果表明,感知到强烈的潜在风险可能会触发行为免疫系统,进一步影响后续的互动。 关键词:群际亲社会行为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 疾病风险感知 移情 一 问题提出 看到台风“天鸽”侵袭珠海的新闻,有人可能第一时间萌生给予援助的念头;看到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有人可能首先考虑的是疾病的防控和避免受感染的问题。同样是需要人道主义帮助的事情,人们对灾情和疫情的感知却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亲社会行为表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社会目标对象的特征,个体更倾向于向熟悉亲近的对象(Meyer et al.,2013)、可信的对象(Zarolia,Weisbuch,& McRae,2016)、内群体成员(Mifune,Hashimoto,& Yamagishi,2010)等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在“施助者”和“受助者”组成的社会互动框架内,群际亲社会行为反映了个体通过社会表征建构出来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联结。根据共情-利他假设(Buck,2002),个体会留意到体现他人状态的线索,这些线索会激活相应的共情水平,从而影响群际亲社会行为表现。已有研究表明,相比于那些服务低移情对象的慈善机构,个体对服务高移情对象的慈善机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Carlson,Aknin,& Liotti,2016)。前人研究主要能够解释人们面对灾情所表现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仍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个体在面对疫情时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及其心理机制。疾病风险感知是人们对疾病客观风险进行主观整合后做出的判断评估,包括疾病发生可能和疾病后果严重性两大方面(陈世平、揭满、王晓庄,2017)。因此,本研究探讨的是疾病的传染性(携带该疾病患者威胁到个体身体健康的可能性)和致死程度(患有该疾病的后果严重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疾病风险感知与亲社会行为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Theory)(Park,Schaller,& Crandall,2007)认为人类为了应对传染性病毒,不仅发展出生理上的免疫系统,还形成了规避传染性病毒威胁的心理机制:个体探测到环境中传染性病毒相关的线索,将诱发疾病相关的情绪和认知反应,促使个体做出规避病毒感染风险的行为。相关证据表明,个体将过度概括与病毒传染相关信息,若个体感知到疾病感染风险,则会对携带偏离常态线索的事物持有相对负面的态度,如肥胖群体(Park et al.,2007)、老年人群体等(Duncan & Schaller,2009);同时还会降低个体探测潜在疾病风险的阈值,更倾向于将平均体重的个体虚报为肥胖个体(Miller & Maner,2012)。Petersen等(2017)发现健康外群体成员可能跟患病的内群体成员采用类似的心理表征。该研究团队采用的是WSW(Who Said What)范式,操纵同种族个体是否具有潜在疾病特征(如皮疹),被试的主要任务是将成员图片与语句进行匹配记忆,结果发现,相比于没有潜在疾病特征的条件,个体在有潜在疾病特征条件下错误率更高,即个体更倾向于将潜在疾病内群体成员与健康外群体成员的面孔与语句错误匹配(Petersen,2017)。由此推测,疾病患者可能会被视为潜在生命安全的威胁,个体一旦感知到疾病传染风险,将遵循行为免疫系统理论的规避准则,并且所面临的风险越大,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应当越少。 然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可能并不能够预测个体在面对非传染情况下......
- 信息
- 本期文章
- 编委会
- 主编简介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
-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
- 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 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 少数人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对多数人群体的积极态度
- 想象接触改善群际态度:民族观的中介作用
- 社会认同和群际威胁对群际态度的影响:基于语言群际偏差的指标
- 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
- 青年志愿者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
-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 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的作用
- 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个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