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_徐静茹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徐静茹

内容节选

怎么看关系 孩子经常画的家人,在他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也代表和他的关系良好或是他心中的权威。孩子为某个人物画的细节越多,如帽子、腰带、装饰物、鞋子、花纹、花边等,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这是孩子在表达对此人强烈的爱和依恋,如图5-12-01所示。 孩子不喜欢或拒绝画出的家人,通常代表这个人比较忙,不在家的时间多,和孩子情感疏远隔离。也可能代表这位家人对孩子有伤害行为,让孩子感到讨厌和害怕。 图5-12-01 这是8岁女孩的画。她画出来的妈妈比自己大,在妈妈身上也画了很多细节,比如睫毛、耳环、项链、花边等,这代表女孩对妈妈的感情很深 图5-12-02 左图是妈妈画的全家人,右图是7岁儿子画的全家人。妈妈笔下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孩子笔下的妈妈是不笑的,孩子和妈妈保持着一段距离,反而和笑呵呵的爸爸手拉在一起。这说明孩子平时有点惧怕妈妈,和爸爸的情感更深 图5-12-03 这是13岁女孩子画的自己的家人,先画的是父亲,然后是母亲,之后是自己,最后是弟弟。画里面爸爸搂着妈妈,一看就是恩爱夫妻,他们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张画中的人物距离很紧凑,代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很亲密 孩子画人物的顺序往往也代表他心中对这些人物的重视程度和情感倾注度,画的顺序就是重视程度的顺序。有的孩子会先画出玩伴,后画出父母,这不代表父母对他不好,而代表这个孩子正处于很贪玩的阶段,每天都惦记着玩。 有时候,只看父母或孩子单方的画是很难发现问题的。让父母和孩子分别画全家福,对比起来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家长通常都会美化关系,孩子的画往往把真实的状况呈现出来,因为他们还不懂保全面子,如图5-12-02所示。 图5-12-04 左图这个6岁女孩画的全家福里,亲人之间都有一段距离,每个成员都微笑而不是大笑,也没有人张开手臂更活泼一点。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大多内向含蓄,他们追求亲情和睦但不会在肢体上过于亲密,长辈往往处于克制状态,家庭的气氛就很难热烈。这是最常见的中国式全家福。右图8岁女孩画出来的全家福,家里三口人的手都紧紧相连,这说明家庭关系是很紧密的,而且,家庭成员都有表达感情和肢体亲密的愿望和能力 图5-12-05 左图9岁男孩画的妈妈和自己一模一样,只是一个长头发,一个短头发而已。这往往代表孩子正处于一个模仿期,以父母为榜样,这也是父母比较容易影响孩子的时候。右图是15岁男孩画的全家福,他画的家庭成员各自都有不同的特征,显然他已经建立起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这也代表他已经过了模仿父母的阶段。而且他没有给自己画出耳朵,也代表着他不太愿意听他人的建议,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因为幸福是有法则的。爱是幸福家庭的第一保障,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胜于教育。合理的排序是幸福家庭的第二保障,德国心理学大师海灵格的家族系统排序就是幸福的排序。首先,一个家族里面,每个人都必须被尊重,哪怕是不会说话的孩子,甚至是逝去的亲人或被堕胎的孩子。家族里面的人享受尊重是有排序的,首先尊重父亲或支撑家族的长辈,然后是母亲、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以此类推,如图5-12-03所示。这个顺序不可以逆,尤其不能把孩子当作家族里最优先尊重的人。 图5-12-06 右图这种背对背的亲子关系画是很罕见的。这个8岁男孩画的妈妈和自己背对着坐,男孩没有嘴巴,很落寞地转过脸,渴望和妈妈沟通。妈妈拿着手机,代表她每天忙着看手机。画里面,孩子画的自己手和脚都很小,但是妈妈的手和脚很大,这代表着妈妈很强,孩子的行动力被压抑了。我和妈妈沟通过,妈妈说孩子做什么都很磨蹭,她又忙,常常对孩子催促和发火 图5-12-07 左图是9岁的女孩画的家人,她先画了哥哥、姐姐和弟弟,最后才画自己。画面里哥哥、姐姐、弟弟都在荡秋千,她却站在地上。我问她为什么没有玩秋千,她说:“我要帮他们照看东西。”她最后一个画自己,而且别人都在玩,她却没有一起玩,还要为兄弟姐妹服务,这说明她在家里被忽略了。在广东一些地区的家庭,还沿袭着比较陈旧的重男轻女观念,女孩在家里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常有发生。右图是15岁流动儿童的画,因为特别的原因,他不能住在自己家里。他画了三个家庭成员,妈妈、爸爸、弟弟,画里没有自己。显然他觉得自己是不属于这个家庭的,对获得家的关爱和支持是缺少资格感和自信的 海灵格法则的核心就是要做到有序的尊重和爱。这些幸福法则和中国人的伦理纲常惊人地相似,并互相印证和支持。幸福的法则也是一个自然法则,顺者幸,逆者伤。中国社会的一些家庭对孩子过于宠爱,把孩子当作小皇帝来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成了仆人,孩子的指令犹如圣旨,所有资源都优先让孩子享用,这都是违背幸福法则的,这种抚养也等于在制造孩子的创伤。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不懂尊重别人,也很难获得健康自信的人格,未来的人生道路,必定问题多多。......

  1. 信息
  2. 序一
  3. 序二
  4. 序三
  5. 序四
  6. 前言:我的故事
  7. 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
  8. 什么是绘画疗愈
  9. 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10. 解读原理
  11. 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13. 绘画为何能疗愈?
  14. 开启右脑的钥匙
  15. 何为疗愈?
  16. 疗愈的几个阶段
  17. 创伤的馈赠
  18. 孩子是自己最好的疗愈师
  19. 怎样做一个儿童绘画疗愈师
  20. 疗愈师的职业素养
  21. 如何接纳
  22. 解读须知
  23. 什么样的画适合解读?
  24. 漫画是绘画语言的“新语种”
  25. 解读手册
  26. 怎么看生命能量
  27. 怎么看持续力和爆发力
  28. 怎么看色彩
  29. 怎么看形状
  30. 怎么看布局
  31. 怎么看人物
  32. 怎么看情绪
  33. 怎么看安全感
  34. 怎么看攻击性
  35. 怎么看创伤
  36. 怎么看自我
  37. 怎么看关系
  38. 怎么看环境
  39. 成长时期在绘画中的表现
  40. 口唇期和肛欲期
  41. 涂鸦期(2~4岁)
  42. 印象派时期(2~5岁)
  43. 性蕾期(3岁左右)
  44. 俄狄浦斯期(5~8岁)
  45. 写实期(6岁以后)
  46. 太阳笑脸期(6~10岁)
  47. 男孩“狗不理期”(7~9岁)
  48. 女孩“公主情结期”(5~12岁)
  49. 同龄认同期(9~11岁)
  50. 青春期(10~20岁)
  51. 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52. 感官优势
  53. 发现天赋
  54. 顺应天赋的洪流
  55. 一些特殊的孩子
  56. 心理故事
  57. 发现天性
  58. 发现爱
  59. 发现情绪
  60. 发现安全感
  61. 发现攻击性
  62. 发现创伤
  63. 疗愈故事
  64. 发现关系
  6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