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评论(总第16卷)_里赞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里赞 主编

内容节选

本文的日文原文附于谷井俊仁、谷井阳子《大清律·刑律——伝統中国の法的思考》(平凡社,2019)一书的正文之前,用于介绍阅读清律所需的基础知识。自2007年起,日本天理大学谷井阳子教授在已故谷井俊仁教授之遗作《大清律辑注考释》(一~六)(三重大学人文学部文化学科《人文论丛》,第16~21号)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大清律·刑律》全文的日文译解。谷井阳子在译解过程中痛感到这样一个问题。译解工作的底本是沈之奇撰《大清律辑注》。该书作者沈之奇深谙刑名法律之学,并且在“院、司、府、州、县”等不同衙门以刑幕身份参与司法实践,对清律本身有着深刻且具体的了解。因此,该书代表着清代律学家研究清律的最高水准,透过该书可以窥见传统中国法理思维所达到的高度。但是,问题也由此发生。由于沈之奇撰该书是供同业人士使用的实用书籍,所以在叙述中没有必要说明那些同时代的专业读者们拥有的常识,如律文的构成及其在法制上的地位、阅读及引用律文时的基本规定、当时的审判制度和刑罚制度等。但是,对于当代研读该书的读者来说,若不了解这些知识,则根本无法有效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遑论理解作者本人的所思所考。可是,如果在译解律文时一一说明,就会显得缺乏系统,十分庞杂。为此,谷井阳子决定首先介绍阅读清律时应该把握的最基本的常识,并为此撰写了本文。清律的基础知识 谷井阳子,天理大学文学部教授;译者伍跃,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国际学部教授。 〔日〕谷井阳子 文 伍跃 译 摘要:本文在第一部分中,以法条的称呼为首,介绍了清律中使用的诸如“罪”“刑”“犯人”“罪人”“囚人”等语词,以及“八字”在清代的含义。第二部分说明了刑罚体系及其与服制的关系。第三部分在重构的基础上解释了作为清律总则的“名例律”中的一些重要条文,如“十恶”,以及对于宗室、勋戚、官员、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犯罪时量刑的考虑,和“孙”“子”“日”“年”等常用语词的具体含义。 关键词:传统中国;法理思维;清律·名例律;沈之奇;大清律辑注 律文往往使用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文体和语词。另外,由于律文的前提是〈名例律〉和律文中未有明文的规则,故在阅读律文时难免会感到费解。笔者设想读者很可能不是依次通读全书,而是根据目录阅读特定的法条,故尽可能地在各法条的解说中加入了相关的说明。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起见,有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还是有必要予以事先介绍,所以在本书正文前首列“清律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集中解说律文中使用的基本语词和贯穿于律文的基本原则。由于〈名例律〉中的某些条文过于抽象,即便是反复阅读恐怕也不容易理解。故建议首先把握概要,然后再根据需要重点阅读。 一 关于语词 (一)对法条的称呼 传统中国的法典习惯上不区分第几条第几项。通常在律文各条的标题,如“谋杀人”或“斗殴”之后标上“律”字,即称为〈谋杀人律〉或〈斗殴律〉。但是,某一法条中往往包括相关款项,故为了详细地展开议论,仅仅使用各律的标题通称该法条内各项会显得十分不便。 例如,〈刑律·人命篇·谋杀人〉之条,在“造意者,斩;从而加功者,绞”等对直接作案者的处罚之外,还规定了其他一些场合的相关刑罚。最后是,“若因而得财者,同强盗不分首从论,皆斩”。这样,在说明对谋杀得财之罪的处罚规定时,如果单纯地称作〈谋杀人律〉则会使该规定显得模糊。处理方法之一是将该相关条文称为〈谋杀人因而得财律〉。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也有问题。上述该条因为有“谋杀人”之名固然可以视为〈谋杀人律〉内之一条。但是在如下的场合,如果不了解律文之间的关系往往难以理解。如〈刑律·人命篇·谋杀祖父母父母律〉的小注中有称“斗殴条内尊长故杀卑幼律”者,实际所指是散见于〈刑律·斗殴篇·同姓亲属相殴律〉之后各条中关于故杀的规定。所以,使用这种称呼法的前提是读者必须熟知整部律文,对律文一知半解的话很难找到相关的条文。由此可见,使用这种方法有些苛刻。 本文将各法条的标题括以“〈〉”号,如上述的“谋杀人”作〈谋杀人〉。原书中用“○”号区分的各部分则分别标示为“节”,即“第一节”或“第二节”。当一节之中包含若干条时,则明确地指出第几节中还有如此这般的规定。但是,如果这些规定出现在律文本身或小注之中,且与原文的表述有所出入时,则根据原文译出,然后施以解说或译注。 (二)“罪”与“刑”《易经·解》之“君子以赦过宥罪”附孔颖达疏:“罪,谓故犯”。《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之杜预注:“刑,法也”。 在现代日语中,“罪”与“刑”分属不同的概念。但是在传统中国的法律和关于法律的议论之中,这两者常常是同义语。实际上,两者并非没有区别,一般来说,“罪”是指偏差和违规行为,狭义上有时表述为故意为恶的“过”。 不过,“罪”还有断罪之义,“罚”也有相同的含义。此外,“刑”是指对罪人的惩罚,古来还有包括规定惩罚的“法”的含义, 故两者在语义上比较接近。 在解说(即《大......

  1. 信息
  2. 专论
  3. 论作为判例法典的《春秋》
  4. 实质正义:唐律出入人罪司法责任的价值取向
  5. 夺夫之争:再论民国萨本驹“抗战夫人”案
  6. 清代蒙古喀喇沁右旗的诉讼审判
  7. 清律的基础知识
  8. 评论
  9. 对孔子“五伦”观的误读
  10. 牢愁:文人诗词中的监狱生活和囚徒心理
  11.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12. 从继承诉讼看晚清家族法的特点
  13. 书评
  14. 西方婚姻性质认定的历史发展路径
  15. 文化边疆观的构建及其运用
  16. 《法律史评论》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