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法治战略_顾功耘;杨勤法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顾功耘;杨勤法
内容节选
第三节宏观经济法治战略的具体化 一、经济规划法治化 (一)经济规划的本质 经济规划是宏观调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规划,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期,制定一定的未来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案。规划的类型很多,我国有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年度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经济规划,也称国民经济规划,是一个国家根据历年的经济发展规律、依据已有的数据和资料,制定国家经济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国家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案及政策指引与协调。国家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制定不同时期的规划,有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也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制定不同目的的经济规划,如小康目标、脱贫攻坚计划、中西部振兴计划等。根据规划层级,可以将规划划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规划功能,可将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经济规划既是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规划可以协调和促进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其他宏观调控手段。 规划有三个基本的功能:预测功能;指引功能;协调功能。国家在制定经济规划时,会对涉及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做系统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作出判断,从而制定相关的目标和对策,这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起了预测作用。国家经济规划编制公布后,各级管理部门及市场活动主体能够以此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依据,并根据国家规划制定自己本部门的目标及方案,最终达到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规划的协调功能也是明显的。通过国家规划的制定、实施,使国家的经济活动能够有序地推进,国家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政策以国家经济规划为依据,实现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协调、国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平衡、国家产业机构的合理化,从而实现国家的总体目标。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简称“一五”计划),是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编制。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1955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于1955年7月30日通过。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首次将计划改称为规划。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利用规划进行经济活动,其中最有名的经济规划活动就是“五年计划”。 至今,我国已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2016~2020)。我国经济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经济规划的作用,实现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保证规划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规划资料的收集、整理,规划的编制、实施,需要依法进行。规划法是调整规划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根据规划法的基本内容,规划法包括规划实体法和规划程序法。我国曾尝试用法律来调整规划,1952年制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编制暂行办法》,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机构、职责范围、编制程序等做了规范。改革开放后,为进一步完善计划体制,我国于1984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1991年7月颁布了《关于试编两年滚动计划暂行办法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规划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议对规划的法制化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四中全会提出“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等宏观调控法规”。这些暂行办法和指导意见对规范计划编制与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全面规范规划编制的法律。我国经济规划的法治化,就是要保证各项规划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通过规划的法治化,保障规划部门的规划活动依法进行,确立规划的基本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定违反规划法的责任等。 规划法制定必须确立一定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规划的立法、执法工作会遵循正确的方向。根据规划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规划法的原则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科学原则、统筹原则、前瞻原则。因规划事关全局,影响深远,一旦规划付诸实施,将难以逆转,故规划必须遵循基本规律,科学决策。任何规划都会涉及多个部门,这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 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既考虑规划的积......
- 信息
- 崛起、奋进与辉煌
- 第一章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现状:经济发展新常态
- 第二节 新常态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新常态下的经济目标
- 第二章 经济法治战略的路径
- 第一节 经济法治战略的要求
- 第二节 国外经济法治战略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经济法治战略的变迁
- 第三章 宏观经济法治战略
- 第一节 金融法治战略
- 第二节 税收法治战略
- 第三节 宏观经济法治战略的具体化
- 第四章 经济运行法治战略
- 第一节 市场秩序规制法治战略
- 第二节 市场监管法治战略
- 第五章 国家经济管制法治战略
- 第一节 对外经济管制法治战略
- 第二节 国有经济法治战略
- 第六章 经济法治战略的实现
- 第一节 经济法治战略实现前提
- 第二节 经济法治战略下的司法与执法
- 附录
- 1. 国务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3. 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55号)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