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_刘建清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建清

内容节选

恋童癖犯罪者:性欲倒错的恶魔 每当我们听到性侵儿童案件时,都会无比地愤恨。 实质上,性侵儿童就是恋童癖的犯罪。 那么,什么是恋童癖呢? 恋童癖也称“恋童色情狂”,是一种以儿童为性满足对象的性变态。 具体来说,恋童癖是行为人对儿童产生持续性的、强烈的性幻想、性冲动、性行为。临床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终身性的精神障碍。中国学者称之为性偏好障碍(CCMD-3);美国学者称之为性欲倒错障碍(DSM-5)。恋童癖大致可以区分为异性恋童癖和同性恋童癖,此外还有乱伦恋童癖。例如,2008年媒体披露的发生在奥地利的令人发指的案件:一个禽兽不如的父亲,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作为性奴,囚禁于地下室里长达24年之久,期间还生下7个孩子。在实际案件中,受害儿童与性侵害者之间多数是熟人或者亲属关系。 广义上的恋童癖还包括恋青少年癖(ephebephilia),也就是对12~18岁青少年的性偏好行为。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泛指18岁以下的个体,因而,恋青少年癖也可以看作是恋童癖的同质延伸。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2020年5月的某一天,12名男性青少年在网上公开举报了他们曾经的中学班主任梁某,举报称这个梁某多年来对他们有性侵行为。梁某随后被警方逮捕,经查明,梁某利用教师身份,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十多名男学生实施猥亵。 梁某是某重点高中的化学教师,曾经多次获得全国性的、省级的荣誉称号,还经常被邀请到各地演讲,在许多中学生眼中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同时他还是这个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负责人,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就是这么一个心理辅导员,以心理辅导为由,在心理辅导室对男学生采取抚摸身体等方式实施猥亵,甚至还强制和男学生发生性行为。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到外地演讲的机会,以叙旧为由,邀请在当地上大学的、曾经的男学生吃夜宵叙旧,之后以学生半夜回校不便为由,继续让学生到他的酒店房间过夜。梁某在男学生入睡之后对男学生实施猥亵。 显然,梁某的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也是一种变态心理引导下的变态行为。 事实上,梁某已经结婚多年,并生有一个孩子。但是,他的犯罪对象全部是男学生。可见,他实质上是一个顽固的、同性恋青少年癖患者。他的性变态偏好对象是男性青少年,男学生是他主要的性满足对象,他的婚姻更像是掩人耳目的一种手段。 在这类案件中,几乎所有受害者在遭遇猥亵之后都选择了沉默,正如这起案件中众多被害的男学生一样,他们直至很多年之后才鼓起勇气,联合实名举报他。这些被害人较可能出现慢性的应激创伤反应,进而影响到身心健康,甚至会对亲密情感关系产生恐惧,进而长久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境遇。 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恋童癖患者都是男性,也有小部分的女性患者。 在人格特征方面,这些恋童癖犯罪人常常具有以下特征: ● 强迫性人格,内向、自卑,多是孱弱幼稚个体; ● 缺乏自信,和成人交往有困难; ● 平常多有抑郁和焦虑情绪; ● 伴随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物质滥用,这也被称为共病倾向。 为什么会产生恋童癖这种特殊的心理呢? 实际上,恋童癖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第一,生物因素。有一项关于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之间有52%的共病倾向,而异卵双生子只有22%的共病倾向。因为同卵双生子遗传基因(理论上)100%相同,异卵双生子有类似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因此,遗传及神经系统对恋童癖的发生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 研究还发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紊乱与恋童癖的发生有关,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调节人的兴奋性水平的神经介质五羟色胺明显减少,它会导致身体兴奋性的异常。 第二,早期心理创伤的影响。例如,他们儿童时期或者青春期遭受了性虐待、双亲的忽视,或者经历了严重的性创伤事件,留下了与性相关的心理创伤。 第三,现实的情感创伤。例如亲密关系的丧失,导致行为人内心的自卑和孤僻的性格。有研究发现,恋童癖者由于各种原因难于和成年女性发生正常的性关系,患者生理上较有可能伴随阳痿、性功能障碍。许多恋童癖者是已经结婚的男性,尽管他们通常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但是他们侵害的对象通常都是男孩。 恋童癖犯罪是儿童性侵害的典型代表,恋童癖行为本身就是犯罪行为。 恋童癖实施侵害的主要形式是猥亵和强奸。而且,因为存在着生物驱力,导致其重新犯罪率很高。 儿童性侵害犯罪人可分布在所有的社会阶层、成年之后的各年龄阶段和各种职业中。在西方国家的恋童癖患者中,很多人从事教师、牧师、教练、缓刑监督官等能接近孩子的职业;绝大多数受害者与性侵害者之间是熟人甚至家人关系。 在临床上,恋童癖可以简单地分为情境诱发型和个体偏好型。情境诱发型恋童癖者有正常的性经历与性取向,主要兴趣在成人,但是在性压力与性情境的诱发下,也会冲动地对儿童或早期青少年作出性侵害行为,他们通常在事后感到懊悔。如果及时进行惩罚与矫正,其预后较好。个体偏好型恋童癖者对儿童(通常是......

  1. 信息
  2. 序言
  3. 天生犯罪人: 探查神经犯罪学的新证据
  4. 本能与犯罪: 性爱本能的驱使
  5. 神秘的犯罪情结: 爱恨交加的欲望
  6. 掠夺性犯罪人: 进化中的冷血捕食者
  7. 低静息心率: 潜在的犯罪风险指标
  8. 青春期犯罪人: 青春期危机的狂妄冒险
  9. ADHD: 神经发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驱动力
  10. 校园暴力: 疯狂的报复
  11. 高中生弑母: 愤怒积累的火山爆发
  12. 少年的情绪化反抗: 极度追求自尊与个人英雄主义
  13. 亲妈虐待亲生女儿: 情感创伤的病态宣泄
  14. 犯罪实验: 集体的疯狂
  15. 天才的疯子: 反社会人格者的狂欢
  16. 强奸: 性欲的暴力表达
  17. 恋童癖犯罪者: 性欲倒错的恶魔
  18. 怪癖的犯罪人: 成瘾的魔鬼
  19. 纵火犯罪人: 内心欲望的纵情释放
  20. 测谎技术: 千谎百计现原形
  21. 犯罪心理画像: 追踪犯罪者的影子
  22. 投毒者的心理画像: 隐蔽的攻击者
  23. 复仇的自杀者: 报复与自我毁灭
  24. 目击证言的可靠性: 眼见的未必真实
  25. 软审讯: 尖锐交锋的心理较量
  26. 犯罪风险评估与处置: 预知潜在的犯罪者
  27. 弑母: 极度危险的精神病态
  28. 弑妻七宗罪: 嫉妒与病态控制的欲望
  29. 狂暴的杀人者: 家庭暴力的祸根
  30. “开膛手杰克”: 标准的冷血杀手
  31. 爱德华大夫: 意乱情迷与犯罪行为
  32. 邦迪: 英俊的冷血杀手
  33. 猫鼠游戏: 高智商、高情商的犯罪
  34. 窥探: 极度危险的病态人格
  35. 附录 犯罪风险:黑化指数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