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立法变迁及法理研究_唐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唐军

内容节选

第五章中国经济法立法变迁:改革与创新 一、中国经济法学说产生的背景Fu Zhengyuan,Autocratic tradition and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275.1949年至1952年,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上升。1949年12月到1950年3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双方加深了认识,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东部铁路以及大连和旅顺的港口将被归还中国问题;苏联向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问题。随着条约的签订,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例如,中国军队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了改组,更加强调重型火力和部队的机动能力。苏联文字和宣传材料在中国较为普遍。苏联提供了3亿美元的信贷给中国(1953年),这笔信贷用完后,在1954年,苏联提供了一笔较小的发展贷款(到1956年用完)。在这些资金的援下,苏联为中国大量工业项目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苏联在中国外交政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苏联合作,支持整个亚洲的革命运动,反对与中立政权的妥协。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模仿苏联的发展模式,苏联在中国发展规划和计划执行方面提供了物质援助和广泛的技术咨询。在1952年至1954年,中国建立了中央计划机构、中央部委和其他政府机构,这些部门主导本国的经济建设。但随着中国政府对苏联援助的担忧(中国要偿还苏联的贷款),中国政府认识到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中国政府采取了减少苏联对中国直接控制的措施,包括1955年中苏达成苏军从亚瑟港(旅顺)撤军的协议。See Zhang Shengfa,Return of the Chinese Changchun Railway to China by the USSR.In Manchurian Railways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 171-194.1st ed.,p.171(2010).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0年,对城市的政策侧重于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新中国成立前的灾难性的通货膨胀从城市经济发展中挤出来。有数据显示,在1946年年底,货币供应量增加到91,816亿元,到1947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加了6倍多,达到609,655亿元。1948年7月,货币供应量扩大到3,990,916亿元(Richard M.Ebeling,2020)。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严厉的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1950年年末,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社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中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初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认为,中国政府的领导者是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改革者。1951年开始,中国政府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敌特机关的秘密联络点被取缔,新政权得到了巩固。1951年年底至1952年,开展了“三反运动”、“五反运动”和“思想改革”。“三反运动”是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三反运动”针对的对象是中共内部的党员、前国民党党员和非党员的官僚官员。“五反运动”是指反对行贿、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五反运动”是直接针对资本家群体的,目的是防止他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进行“贿赂、逃税、盗窃国有财产和经济信息以及欺诈政府合同”等行为。思想改革运动最早始于1951年9月,《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号召广大师生“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抛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庸俗观点,抛弃欧美反动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这直接导致了大学课程范围的转变,例如,科学和工程学科采用了苏联模式,而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课程被取消了。 这即意味着:中国大学教育从西方意识形态到苏联意识形态的转变。 土地改革后,农业集体化生产模式被尝试。例如,1953年年底,开展了农业生产者合作社模式。在一个超过4/5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约4/5的政府投资流入了城市经济。这些投资的绝大部分流向了重工业,使得农业生产相对缺乏资源。该计划提供了巨大的收入差距,以激励国有部门的劳动力,并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度集中的政府机构通过中央庞大的部委对经济政策实施详细计划控制。 1950年6月28日,中国政府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法律规定了征用和重新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 到1953年春,除台湾地区和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了保障中国工业化与经济的增长,中国从苏联引进了技术和进口了机器设备,在中国东北地区,率先使苏联的技术适应中国的工厂管理和经济计划。为更好进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规......

  1. 信息
  2. 序言
  3. 第一章 经济法的诞生: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博弈
  4. 第二章 德国经济法立法变迁:导因与演进
  5. 第三章 日本经济法立法变迁:借鉴与发展
  6. 第四章 苏联经济法立法变迁:革新与探索
  7. 第五章 中国经济法立法变迁:改革与创新
  8. 第六章 经济法定义: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9. 第七章 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与具体表达
  10. 第八章 经济法体系
  11. 第九章 经济法渊源:内涵与类型化
  12. 第十章 经济法法律关系一般原理
  13. 第十一章 经济法责任:构成、类型与竞合
  14. 参考文献